首页>检索页>当前

赵洪璋:“小麦就是我的命”

发布时间:2019-09-24 作者:安聪娥 杨恒 李高峰 曹德奎 来源:中国教育报

■70年光辉历程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

“小麦就是我的命”,这句话常挂在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的嘴边。

在农神后稷教民稼穑、开创古农耕文明的古邰城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洪璋用其毕生精力生动诠释了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小麦育种富民强国的“西农故事”。

赵洪璋,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淇县一个农民家庭。18岁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抱着“以农兴国”的宏愿,他执意选择了当时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艺系,成为该系首届学生。1940年大学毕业后,他到陕西农业改进所大荔农事试验场工作。当看到当地小麦亩产不足50公斤,农民终年难以果腹,心里便产生了“改良品种,兴农富国”的抱负。1942年初,他调回西北农学院,一边教学,一边进行小麦杂交育种试验,连续取得了成功。1955年,37岁的他以副教授身份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赵洪璋热爱小麦育种事业,而且爱得如痴如醉。他一口河南话,经常挽着一个裤腿,不是在学校农作一站二站的地里,就是在作物育种加代室忙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50年来,他顶烈日、冒寒风、踏雨雪,一年又一年地从事着种、管、收、看、记、考工作,周而复始但又必不可少地烦琐劳动着。眼勤、手勤、脑勤、腿勤、口勤,是他的工作特色。他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在希望的田野里精心耕耘,奋力奉献。他有一个习惯:出差临行,最后一件事是看一遍试验材料;回来之后,第一件事又是赶往试验地捕捉新情况。爱人打趣说:“你的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小麦。”他风趣地回答:“就这一个小麦也没搞好。”

在小麦研究上,赵洪璋花费毕生精力,为我国数亿人解决了粮食问题。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4批优良品种,主持选育的“碧蚂1号”等多个优良小麦品种,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他本人也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赵劳模”。“碧蚂1号”的研究将解放初期人们的粮食难题解决了。他10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受到高度赞誉。

赵洪璋对于小麦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所经历的困难和质疑更是数不胜数。农民不愿种植他的小麦,他就免费赠送种子;面对质疑,他始终埋头苦干。一个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有多大的成就,还在于他能顶住多大的压力,有多少跟世界挑战的勇气。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

1994年2月7日,一场突发的疾病,无情地夺走了奋斗一生、成就一生的一代育种大师的生命。他的骨灰洒入了黄河,回归到养育了他又陪伴他一生的黄河和黄土地。

斯人虽逝,但其精神、风范、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财富,却一直伴着我国小麦育种事业不断发展。一麦相承、一脉相承。赵洪璋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心系“三农”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4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