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长宽延展、模式翻转、角色切换

新时代基础教育面临三大调整

发布时间:2019-10-23 作者:实习生 曾汶婷 本报记者 李萍 来源:中国教育报

10月13日,“《听林崇德老师讲基础教育》成果发布会暨基础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听林崇德老师讲基础教育》视频课程在会上发布。该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根据自己十多年基础教育经验和毕生研究成果,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对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等诸多专题的系统诠释与剖析。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涂清云、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等知名专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同时,与会专家和中小学校校长就如何办好我国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育长宽延展:从“升学应试”到“持续全面”

伴随时代的发展,教育正逐渐延展成为个人的终身事业。但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看来,当前我国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为下一学段做准备的阶段,教育体系呈封闭纵向连接状态。他认为,教育之“基础”的含义,不仅是对升入下一学段而言,更是对接受终身教育而言,所以强调基础教育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应是重中之重。

考虑到人的发展呈现多阶段、多路径特点,仅传授知识的教育系统已不足以支撑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宽度应该得到延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能力。当然,随之而变的还有学生评价方式,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就认为,传统纸笔测验仅是评价方式的一种,现如今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更客观、更系统的教育评价。例如,通过搭建利用学生行为记录来评价其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大数据系统,让评价结果在人才选拔当中发挥其应然作用。

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全面发展的关键是立德树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多重困境,一是内容不断扩容的同时存在交叉重复,二是评价操作困难。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吕同舟认为,一方面需要中小学德育工作优中选优、删减整合;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辩证看待德育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如要实现教育目标,就要在积极帮助学生打开一条向上的修行之路的同时,让学生坚守道德底线。

教学模式翻转:从“统一安排”到“多元选择”

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国家近年来关注的重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然而,在传统教学思维中,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选择。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谈松华认为“只有通过一些可行的点滴的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教育生态”。因此,他提出通过扩大课程包容性,让学生有更多能够充分展示其特长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性,让教育技术的应用助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扩大制度灵活性,让不同才华的学生有更多的受教育年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权,以此逐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从教师统一安排到学生自主选择的翻转。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求优化课程强基础,另一方面要求补齐学生思维短板。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介绍了学校近年来打造的“宝塔形”科学技术人才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素养课程,到面向学生兴趣的社团类课程,再到针对学有所长学生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最后到针对小部分学生的精尖课程,以此培养各层各类创新人才。

变革角色切换:从“被动推进”到“主动迎接”

近年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着教育发生的时空,教育需要迎头而上主动迎接变革的到来。对此,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认为:一是认识到学生学习方式和获取学习资源途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学校育人模式产生巨大的改革转型推动力,如何同校外机构的优质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抗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培养、建立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等,对学校来说将是极大的挑战;二是认识到学生德育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学生社会适应力的重要性,并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增强德育工作的功能和强度。同时,要通过挑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实现跨级混联融合教育,既让不同学段的学生畅通交流,又要让优秀的学生发挥榜样作用,更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回归常态。

作为核心素养中人文积淀的重要组成,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是政策执行的结果,但也可以是学校创造力的结晶,是映射学校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一面镜子。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吴建民看来,学校要用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读本,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融入各学科教学,同时还要探索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在未来还要走向世界。正如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所说:“教育发展不仅要审时度势,在改革中不断彰显基础教育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中国基础教育还要追逐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3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