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才高消费正在影响教育生态

发布时间:2019-12-05 作者:王瑰曙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当前社会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

当前社会仍存在偏离实际需求的人才资源高消费现象,一部分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名校毕业生的用人导向,有的甚至任意拔高学历门槛。

究其原因,一是某些用人单位没有对所有岗位进行人力资源适配度的科学分析,导致盲目设定高学历门槛。二是通过提高招聘门槛可有效筛选过多竞争者。三是这种导向被一些人认为是重视人才的表现,较高的高学历员工比例可以用来装点门面。

这一盲目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影响着社会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影响着教育系统中的成才观和教育观,也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冲击了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的正常社会生态,导致诸多弊端。

人才高消费导致诸多弊端

人才高消费现象带来极大浪费,不利于教育强国建设。

第一,导致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提高社会用人效益和高学历就业者的职业幸福感。一方面,我国家庭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普通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这种高投入下产生的高学历人才不能才尽其用,某些实操性较强的用人单位,也跟风要求招聘名校毕业生或研究生。

第二,导致片面的成才观和教育观,不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用人导向引导着人才选拔和培育的方向,影响着社会的人才观与教育体系中的成才观和价值观。过度追求高学历的用人导向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形成同频共振,会导致家长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也片面地以高学历、名校为导向,从而形成对孩子的高期待与高要求。同时,社会上对优质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多以名校升学率为衡量标准。这就陷入一种片面的“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观—教育价值观”相互影响并不断强化的循环圈,严重阻碍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以教育减负问题为例,社会上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最终负担越减越重的怪象。究其根源,教育减负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自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用人导向导致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只有尽快匡正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用人导向,才能促进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真正从片面追求高分数的应试教育,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第三,导致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绑架,不利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度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用人导向导致片面追求高分数的教育理念,使得大部分学校都在培养高分学生。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只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约为20%。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左右,远低于一般企业的成功率,也低于发达国家20%至30%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同时,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自主探索的良好环境,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片面追求高学历、高分数的做法,以过度重复性学习占据了学生自由思索的时间,不利于鼓励和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不利于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四,导致人才结构的同质化,不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用人导向认为,学术型高校是高水平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是低水平的。社会上对高校的评价如大学排行榜等,也误导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重视排名靠前的学术型名校。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性、行业性院校盲目追求升级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设立综合学科等,高校之间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长日趋弱化,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呈现同质化倾向。

第五,导致高等教育有限优质资源的浪费和职业教育生源短缺,不利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质量提升。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研究生为了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拿到学历学位,会去选择缺乏社会应用价值但容易研究的选题。这对有限的研究生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浪费,也降低了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显示,2008年至2017年某学科900多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析发现,选题存在功利化倾向,部分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不考虑其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只考虑“性价比”,首选耗时短又容易通过的选题。

相比之下,全国高职招生规模近年保持相对稳定,但仍需改变这种片面的社会用人导向,引导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提升包括高职在内的高等教育总体质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让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受到尊重和重视,否则职业教育很难吸引到生源,高职扩招100万的计划难以落地,我国急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和少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很难有效实现。

社会用人导向亟待匡正

在当前教育减负呼声高涨、拔尖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急需匡正过度追求高学历、名校的社会用人导向,以科学的社会用人导向引导社会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教育观的改变。

人岗相适、科学用才。这一鲜明的社会用人导向,倡导提高人岗适配度,根据岗位实际需求确定合理的学历标准,不要擅自提高学历门槛。当然,不是不要学历,而是说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尤其对于应用型岗位,不能仅看学历,更要看其品行、能力和实际做事绩效。

针对岗位实际需求,确定能力结构模型。同时建议出台相关制度规定,禁止盲目提高学历要求,严格落实并配套社会监督机制。对此,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应发挥表率作用。

多元化评价人才,并形成机制。在相关用人单位,匡正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用人导向,尤其是那些应用型岗位,要根据岗位需要形成学历、职称和行业技能等级并重的导向,建立行业职业证书和学历同等重要的制度。人社部近日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有助于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和“人人成才”的发展局面。

大力投入、改革职业教育。近日出台的《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职业教育改革制度,有助于畅通中职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优化和稳定职校教师队伍建设。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仍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促进多层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高等院校特色化发展。落实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教育战略任务。构建高等院校的分类发展体系,培养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本科院校在高层次、高水平上的特色化发展。同时,要严格把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

(作者系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5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