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科研基地也是田间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2 作者:通讯员 徐傲立 来源:中国教育报

“雨天泥是道,晴天道是坑,只见道上人在走,不见人到家中来”……这是湖北省兴山县郑家埫村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很多人难以想象,五年前的郑家埫村还是湖北省一个著名省级贫困村,如今却变成了有山有水、有树有果、有草有花的世外桃源。

让这个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发生巨变的是一场高校、政府与地方合力奏响的“脱贫交响曲”。五年前,长江大学党委书记朱业宏带着高校资源、专家团队、脱贫规划,与宜昌市兴山县签订了扶贫协定。从此,一场扶贫攻坚战在深山中的郑家埫村悄然打响……

    不信鬼神信课堂

郑家埫村的土壤、气候十分适合种核桃树,村民们种了很多核桃树,但这里却蔓延着“核桃疯”。这是一种困扰村民很久的种植难题,每年挂果期的核桃压得树枝沉甸甸的,收成却是公一季母一季,相邻的核桃园的核桃也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和劳作积极性。

是什么让本该盛产的农田欠收?农学院教授高焕章听说后,立马赶到一户正闹“核桃疯”的核桃园里,从满地黑核桃里捡起一粒,用专用工具刮去黑皮,看到核桃壳上有针眼状的孔。他立即召集所有种核桃的农户,现场给大家上核桃防虫灾的课。他说这是叫“举肢蛾”害虫作的灾,村民却不以为然说喷了药的,没有效果。

高教授讲:“它专叮快成熟的核桃,钻进壳内吃果肉,俗称‘黑桃虫’,治它有很强的时效性,等虫钻进核桃壳里,就如同人患癌一样,治它收效甚微。”村民砸开地上黑核桃查看,看到壳内是黑的,还有小虫蠕动。在场的人如梦初醒。专家的讲课揭开了多年在核桃园里流传的“幽灵”说、“认命”说。

从此,不信鬼神信课堂在村民间不胫而走,田间课堂越办越勤,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仅2016年就有需求地针对养猪、茶树、果树管理、核桃、兽医、蔬菜、香菇等产业进行了8场大型技术培训。

    精准扶贫源于分类施策

精准扶贫不能大水漫灌,精准滴灌就是看单下菜。在与村民们的接触中。长江大学的师生们发现,要想扶贫取得成效,首先得知道当地缺什么、村民要什么、高校有什么。为把高校农业科研成果精准地对接在大田里,让科研成果最大化地受利于民,学校采取“科研开道、调查开源”的方式问道乡村。

专家们发现郑家埫村的向阳一侧坡地上,被风吹来的落叶,在阳光与雨水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腐殖质土壤,极适合种植当下较热门的一种植物——白芨。白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当地这种生态富矿的宝地里却长期被一些低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占据,是典型的因种植不当致贫的地区。

但种白芨有一定风险。它除对土壤、气候要求严苛外,最大的难题是不易育苗。为攻克白芨种苗培育难关,农学院周燚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潜心钻研,总结了一套适合白芨生长的种植技术体系,使每亩单产由1500公斤提升到2500公斤,按170元/公斤计算,每亩纯收益能超过20万元。

周教授的科研团队带着三万棵白芨种苗,几乎是无偿转让给了扶贫户。经过11个博士团队轮番在这里讲课,全程手把手指导,如今白芨已在当地成为争相种植的“香饽饽”。

    把精准扶贫扶到人心里

郑家埫村富了,房前屋后都堆满了丰收后的农产品,可走近一看,有的却正在发霉变质。一调查,村里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现有的羊肠小道一下雨满是泥泞,货物运不岀去,丰收的农民只能望物兴叹。

这时师生们才想到单靠技术扶助难以治标治本,要使富起来的农户彻底告别贫困,必须打通通往山外的公路。

“修路!精准扶贫要扶在穷根上!”正在此地做精准扶贫调查的朱业宏书记也了解到这条山路是这一带村民世代人想修又不敢修的路,他认为“精准扶贫应精准地扶到人心上”。

于是,学校通过多方筹款40万元资金用于修路。此外,乡亲们听说学校要帮他修路,纷纷投工投劳,不久一条能通汽车的盘山硬化公路很快修到了村里,师生们为了更好把路连通到农家,又自筹资金18万元。

“智慧扶贫”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实惠的村民逢人就说:“如今郑家埫村真是:天变蓝了,道变宽了,地变灵了,村变净了,人变富了,心变好了。”很多人问学校的扶贫经验,在长江大学校长谢红星的眼里:“精准扶贫要精到心,准到步,只要学农人锲而不舍,不愁大田不生金!”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0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