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20年走出玉米种业自主创新路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05 作者:靳军 冯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选育的机收品种“陕单660”榜上有名,成为国家主推的13个苗头型玉米良种之一。

“陕单660”是薛吉全教授带领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团队开展科研所结的硕果之一。20年来,他们以种质联合改良为切入点,构建起陕A群、陕B群杂种优势群,联合校内外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玉米种业自主创新路。

简单改良带来玉米种质同质化隐忧

目前,我国玉米播种面积6.7亿亩左右,在粮食作物中已超过水稻和小麦,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国内品种的本地驯化选育以及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玉米产量的提升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但玉米育种界中“低成本改良”现象却愈演愈烈。“不少人追求短平快,在已有杂交种的基础上做一点双亲本回交转育,就产出一个玉米新品种。”薛吉全团队成员张兴华研究员说,这样会导致玉米种质同质化。

“基础种源创新缺乏,是我们玉米育种竞争力提升的堵点。”薛吉全深感担忧,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来源和工业原料,其种源创新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是确保我国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早在1987年,美国就和拉丁美洲12个国家联合启动拉丁美洲玉米改良计划,1995年实施美国玉米种质扩增计划,到1997年又提出国际玉米种质扩增计划。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在于抢占玉米优良种质的制高点。”薛吉全说,“现代玉米种业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优异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要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尽快实施我们的玉米种质改良扩增计划。”

协同创新推进玉米种质扩增

育种单位小而散,习惯于单兵作战、育种材料创制盲目选材、杂交组合盲目测配……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进行玉米种质改良扩增?

“发挥我们的优势,建立杂种优势群,把好材料免费分享,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公益性研发与商业化育种有机结合,是破局之道!”2005年起,薛吉全带领团队行动起来。

他们收集国内上百个玉米种质资源,经过鉴定、筛选和持续性的改良,建成了两个杂种优势群,给母本群命名为陕A群、父本群命名为陕B群,联合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和育种企业,实施“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开放式育种。

“好材料免费给我们用?真的假的?”在一些参与单位的质疑中,薛吉全团队坚持初衷不动摇,同时以“五统两分”来加强协同创新管理,即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构建群体、统一选择标准、统一多点鉴定、统一交流信息,分别管理与分别选系测配。根据统一标准决选出的5个左右陕A 群、陕B群优良植株果穗,一半留作海南种植,进行下一轮的群体的优化与升级,另一半则交给参加单位自行使用。

提高玉米品种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选育兼具多种优点的全能型良种,参与协同创新的团队单位围绕这个共同目标行动起来。

每年8月到9月,薛吉全教授团队成员们在河南、甘肃、新疆等7省区30多个试验点进行果穗“选美”。9月中旬至12月下旬,又飞往海南进行新材料的种植、授粉和收获。

“以地点换时间,与季节争速度,我们经常在海南对新材料进行第二次加代生产。”张兴华说,团队抢抓海南有利天气,在元月上旬再次播种,到4月中上旬收获,刚好赶在4月底前,把新一轮的玉米种质群体分发下去,“一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新模式催生玉米种业自主创新梦

梦想在周而复始的劳作中逐渐实现。

2017年,薛吉全教授团队通过陕A、陕B群种质协同创新首先取得新成果: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陕单636”通过陕西省审定,成为陕西第一个机收玉米新品种,从此收获玉米也能做到全程机械化。

2020年,薛吉全教授团队又一个机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50”通过国家审定,先后入选黄淮海夏玉米(机收)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和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新科811”“陇单632”“榆玉2号”等相继通过国家、省级审定……各参与单位的捷报也不断传来。

经过16轮优化升级和联合改良,2024年,协同创新体系已经选育出玉米新品种46个,其中国审9个。薛吉全团队同时围绕陕A群、陕B群开展基础研究,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4篇。

亮眼的成绩吸引了省内外更多的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河南大学、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陕西秦丰种业等纷纷加盟入圈,到今年4月,参加AB群新一轮材料分发的单位从最初的9个增加到40个。

不久前,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玉米基因组育种团队联合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发起玉米种质资源改良与创新2035计划,其构想是结合快速发展的基因组育种技术,创新推进玉米的群体改良。这个消息给了薛吉全团队极大鼓励。

“一路走来不容易,但我们有信心继续走下去!”薛吉全表示,在国际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陕A群、陕B群种质协同创新这条路一定能够打好种业翻身仗,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靳军 记者 冯丽)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