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共享优质实现一体化发展

——对话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陆云泉

发布时间:2020-03-04 作者:本报记者 齐林泉 来源:中国教育报

透过凛冽寒风,金黄的暖阳映在圆明园结冰的湖面上。湖边枯柳的柯枝,浓密中竟透出丝丝绿色。在农历岁末的北京一零一中学(下文简称“一零一中”),与校长陆云泉对坐,听他描绘进入新世纪20年代后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蓝图。2019年5月,这位将学生成长、生活和发展放在首位的传奇校长,刚刚成为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首任校长。而在不久前的2018年9月,他离开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岗位,以新任校长的身份,重新回归一零一中。从1984年在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从教,到转至京城来一零一中任教并成为副校长,后前往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任校长、去海淀区教委任主任,30余年过去,他还是舍不得熟悉的校园。

    追求中国特色国际一流——

    打造基础教育名校

记者:2019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一零一中开启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新时代的肇始之年,回望这一年,您有哪些收获?

陆云泉:2019年5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正式宣布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成立,这样我们就有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十个校区,从此开始向着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目标进发。作为坐落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红色基因和民族文化始终是它精神成长中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继续致力于“智慧·生态”教育模式的构建。

过去一年,我们成立了教育集团学术委员会来促进集团学术建设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完成了集团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课程教学、国际教育、后勤保障的“六大中心”管理框架改革,实现了管理机制、教师培训、学生培养、师资调配、教学评价、资源配置“六个一体化”。与此相应,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邀请海淀区教研员走进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诊断,邀请新教材主编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在办成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校的同时,成立专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英才学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密切学段衔接;被正式遴选为英国牛津AQA(英国资格评估与认证联合会)国际考试局授权学校,成功申请成为IB(国际文凭组织)课程候选学校;开展各校区各学科远程同步视频协同备课活动,推进集团大教研模式;各学科通过研究课、公开课形式,积极探索集团“生态·智慧”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策略;与海淀区教科院紧密合作,在校内成立海淀区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推进集团智慧化教学平台建设,开启智能阅卷系统和智能学伴机的课堂教学实验,打造智能个性化学习平台应用场景;结合中高考数据、引入北京师范大学“九学科学生能力测评系统”,进行基于大数据分析教学评价系统性研究;等等。

记者:应怎样解读“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发展目标呢?

陆云泉:就是要以国际一流的教育理念、教师队伍、课程教学、环境设施、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来办让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它能够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发展,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学园、快乐成长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放飞理想的田园,是师生生命绽放的花园。集团将在“六个一体化”的统筹推进下整体提升,同时也会根据各校区特色优势确立不同定位和方向,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确定优质为最终目标——

    优化资源与治理

记者:您认为今天的集团化办学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陆云泉:以前集团化办学往往通过承办、合并、对口入学等方式,以名校作为总部,借助其管理、教学、文化、师资及声誉,来解决薄弱学校发展和老百姓对孩子上名校的焦虑,同时也可以缓解生源超量的名校学位不足的难题。然而,新加入的学校往往因办学资源与治理能力跟不上而后劲不足,这不是挂个牌就能解决的。小学的集团问题不大,但有中学学段的集团就有不少不够成功的案例——通过三年就把一所薄弱校给带成名校质量确实挑战极大。

在今天,基于之前探索,我认为集团化办学应坚守两个原则:第一,集团化不是削峰填谷,以从本校区“抽血”的方式去做,这不可持续,最后可能两败俱伤;第二,均衡不是集团化最终目标,当集团以名校优质资源与管理实现高度均衡后,最终目标还是优质。公平不等同于平等。比如在一个班里面,学生完全是随机的,各自学习能力不同。现在通行做法是只照顾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而两端很难完全顾及。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因为吃不饱要去外面报辅导班,学习能力不足的因为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也要去报。结果,其余学生自然也去,于是每个人就都产生了额外负担——减负需要面对这一现实。正因如此,集团化办学要立足于公平而非平等,依据科学评价,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匹配不同实际情况的学生,不能“一刀切”。为此,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立足实际,确定好立场,探索适合的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来推动集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在集团化办学探索中始终要坚守的是什么呢?

陆云泉:学校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学生。所以,任何改革都要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始终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学习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适应未来为国育才——

    创设机制与平台

记者:应该如何打造集团共识并让它带动集团的运转与发展呢?

陆云泉:集团共同愿景和价值目标、精神和文化内核能不能成为各个校区的共同目标,形成整个集团的文化内涵,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提炼,比如一零一中的精神核心,是红色基因、国事担当和社会责任。延绵不绝的传承,赋予了一零一中学生不同的气质、格局和视野,由此各个年代人才辈出。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共同愿景和目标。比如我们“做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的发展目标,要求每个人要有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奔向卓越,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三个就是依据以上两点设计行政架构,形成治理体系,统一协调各学段、各校区、各项工作融合互渗,彼此生发,以有机整体运行发展。

    记者:您认为怎样使教育集团真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陆云泉:学生是有差异的,在学生培养一体化过程中,让不同校区的学生享受同样优质的名校资源是关键。这需要形成科学机制与开放平台来支撑。

我们以集团内各校区“留学”机制,打通各校区,让学生共享优质课程与教师资源。同时,建立英才学院开放平台,采用PBL(项目式学习)、STEAM(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等学习方式,全面取代传统实验班的固定编班模式,以项目为中心形成跨年级、开放式学习组织。它贯通不同学段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形式混合学习,摆脱通过一次考试评定优秀学生的固化方式,让优秀学生始终有适合的培养环境。在集团财力或能力还不够的时候,这个平台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引发群体效应,让优秀学生能有条件发展得更优秀。但它不跟入学成绩挂钩,一切围绕学生与学习需求,基于当前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变化以及全球化诸多挑战,面向未来,注重创新,通过对学生的高端定向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卓越人才。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学生对教师发生作用来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整个集团不同校区的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现在,集团正在建设为未来教育的科技应用场景,通过资源平台、学习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实现远程同步视频协同备课等,解决均衡的问题。同时,在师资建设方面,不是简单派出本校区优秀教师“输血”,而是让各分校区教师来本校区进行培训,由此各校教师共同教研,发挥各自优势,借助新的发展环境,调度内驱力,获得新成长。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还以基于先进教育技术的“智慧·生态”教学模式辅助学生学习,让不同校区学生在家、在校都可以一起听课,实时直播互动,形成没有围墙的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04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