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谢师何必“宴” 创意添新风

发布时间:2020-08-19 作者:薛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每到8月中下旬,毕业生们告别母校、老师和同学,即将开启新的人生征程。此时,往往也是谢师宴红火登场的时刻。本来,分享成功的喜悦、感谢老师的教导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谢师宴经常变了味儿,成了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甚至滋生腐败的场所,对社会风气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操办谢师宴,固然包含感谢之意,也难免存在所谓面子问题,再加上一些商家的刻意营销,有时会产生规模和档次的攀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长会造成很大负担,并会给这些学生带来一定伤害。作为教师,理应恪守教师职业操守,身体力行地抵制铺张浪费。这种对家长的体谅,对师生关系的爱惜,是社会文明责任感的体现,是给即将离开的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节人生榜样课。

无论从家长、老师的角度还是从对学生、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来看,都理应向谢师宴喊“停”。但同时,我们提倡禁止“谢师宴”,并不等于禁止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尊师重教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弘扬健康、节俭、廉洁、文明的谢师新风尚。

一是提倡“文化谢师”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由学校或者社区等机构组织毕业生群体进行的谢师活动。它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文化意义深厚。比如,今年四川省旺苍县就用“文化宴”取代了“谢师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毕业庆典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庄严和美好,体会尊师重教的意义所在。山西运城某社区曾举办“感恩父母,文化谢师,知识报国”的集体签字仪式和文化谢师礼,同样给父母和老师们带去了感动和幸福。

二是提倡小团体的集体谢师活动。这种活动多是以班级、某个学习小组或者活动团体为单位,由学生自己组织设计的谢师活动。它往往饱含了团体的共同记忆,面向的老师相对比较具体,会有比较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很可能会成为师生一辈子的美好回忆。如今年江苏省泗洪县某班的高三学子,将师生平日学习的场景制成了视频播放,用简朴、现代、文明的方式回顾了和老师一起度过的奋斗日子,表达了对老师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三是提倡具有个人创意的谢师活动。比如给老师写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带着录取通知书和老师合个影,给老师设计个卡通头像……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会随着学生的毕业而终结,学生们将不断回顾和品味这段师生关系中独特的、动人的或者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件,学习如何得体、真诚地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节俭的民族。让不搞“谢师宴”“升学宴”成为社会共识,让师生关系回归传统、回归自然,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作者系山东省龙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19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