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谁说不能“破窗”而出

发布时间:2020-09-20 作者:杨招娣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午睡起床后,一群孩子贴着落地玻璃窃窃私语:“有红色的树叶,那是枫叶吧?”“还有黄色的小果子。”“那是金橘。”“我看到小溪了。”……透过一楼教室的落地玻璃,能把幼儿园后花园的风景看得清清楚楚。听着孩子们的描述,老师不禁也朝窗外望去,不远处的房前新种着树,横七竖八地放着竹子。老师纳闷:这样的风景很美吗?

孩子们的讨论继续着,热烈而快乐,老师觉得有些奇怪,于是蹲下身子朝窗外看,果然也被孩子们看到的风景吸引了。

    点评:

    当教师看不到幼儿眼中那个美好的世界时,教师与幼儿是无法产生真正碰撞的,教育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幸好,教师最终被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吸引了,于是蹲下身子,看到了90厘米以下的世界。枫叶、金橘、小溪,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当教师看见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的故事也才能发生。

窗外很美,孩子们想,要是能直接从教室走到草地上去玩,该多好啊!可是目之所及,只有落地玻璃,没有门。于是,孩子们议论纷纷:“要是有个门就好了。”“玻璃怎么能打开呢?”“很危险,会流血的。”……“是啊,不能直接出去,但我们可以从操场绕过去啊。”老师补充道。但孩子们似乎并不满意:“那太麻烦了,要是能直接从教室到草地上,再从草地上回到教室就好了。”……

老师暂时没有想出办法。孩子们也没什么好主意。

与同事聊天时,老师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没有门,但是有窗啊,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同事的话突然点醒了老师。老师决定就以窗子作为突破口,把问题再抛给孩子们。“我和妈妈去城市广场时是走小桥过河的。”“可以搭一座楼梯。”“也可以搭一座滑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听了孩子们的“脑洞”,老师觉得很多方法都可行。大家讨论后决定,在窗口搭一座滑梯,从教室直接连到草地上。

    点评:

    为什么一样的问题,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关键在教师。当教师觉得玻璃很危险,没办法时,孩子们也会觉得不可能,思维就被禁锢了。而当教师的认知发生变化,有了新的思考,认为窗户是很好的突破口时,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出“破窗”而出的办法。所谓的追随孩子、因势利导,是要以教师精深的专业性为积淀的。

开始搭“窗桥”了,孩子们结合搭建独木桥的经验,选择户外积木进行搭建。但是把木质积木搬进教室后,孩子们并没有合作搭建“窗桥”,而是自顾自玩开了。第一次“窗桥”搭建自然失败了,大家一起分析原因。伊伊说“木板太重了”,优优说“没人帮我们”,小文说“我们可以拿轻一点儿的东西来”……大家发现,材料太重,搬运过程中耗时太多,影响了后续搭建。最后,孩子们决定更换材料,再次行动。

孩子们一起搬来感统室的软积木。他们在窗口东倒西歪地堆啊、叠啊,没多久,有的孩子开始爬东爬西,有的孩子走开了。小班孩子由于搭建技能、坚持性、生活经验等的限制,搭建“窗桥”仅依靠他们自己显然无法完成。老师问孩子们:“我们可以想什么办法,或者请谁来帮忙?”

孩子们想来想去,最后提出:“爸爸一定有办法。”于是,大家又打算回家向爸爸发出招募令,请他们帮忙。

    点评:

    搭建“窗桥”过程中,一开始,孩子们缺少纪律性与目标性,把积木搬到教室后,就开始自顾自玩起来,反而忘了搬积木的初衷。这是由小班幼儿年龄小、兴趣点容易转移的特点决定的。这时,教师的恰当做法应该是主动提醒,适当引导幼儿把注意力转移到原有的活动目标上,但教师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这说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敏锐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好在,孩子们遇到困难后,教师开始主动引导讨论,要求他们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教师的引导虽然简单,但非常必要,它又让孩子们回到了初衷,这才有了活动的延续。

孩子们的邀请得到了爸爸们的热烈响应。6月1日这天,爸爸们来了。他们与孩子们一起,搬的搬、抬的抬,很快就把材料运到了教室里、草地上。在亲子协作下,三座“窗桥”搭起来了。孩子们可以直接从木板上滑下去,可以爬梯子,还可以走轮胎小路。从教室到草地上,再从草地到教室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老师不禁感叹:一个短短的梯子,不仅连接了屋内屋外,也满足了孩子向往自由的天性!

    点评:

    爸爸的介入是一个亮点。在孩子们心中,“有事找爸爸”“爸爸最厉害”,是不容置疑的事。教师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不但满足了孩子们对爸爸的情感依恋,更重要的是,在与孩子合作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爸爸们也加深了对孩子学习方式的理解。

    与此同时,从整个活动来看,搭“窗桥”看似简单,实则并不容易。核心难点在于如何产生“从窗口搭阶梯”这一灵感。这对教师思维的灵活性与反应度是一种考验。另外,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也是一个关键点。如果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得不够,很可能导致孩子们搁置活动,本来很好的想法却不能执行。这也对教师的目标意识、责任意识,提出了要求。

(作者系浙江省诸暨市行知幼教集团总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0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