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挖出“假录取”背后的真问题

发布时间:2020-09-29 作者:夏熊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孩子小升初上学的事情,折腾了西安学生家长李女士一个夏天:花了16.5万元托人找关系,没想到一次次失望过后,还收到了一份假的录取通知书。9月22日,李女士前往当地太华路派出所报警,并做了笔录。(上游新闻9月23日)

花16.5万元托人找关系,其间不仅遭遇多次推诿敷衍,最后还收到了张假录取通知,西安这位李女士的尴尬遭遇在舆论场引发热议,虽有人表示同情,但其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做法也遭到了众多批评,有网民认为她的行为破坏了入学的公平性。

李女士妄图花钱通过“能人”把孩子送进名校的行为让人不敢苟同,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在不少地方名校资源有限而人人都想把孩子送进名校的供需矛盾中,广大家长可谓大费苦心,找“能人”、托关系,种种手段不一而足。很多人被骗最后“人财两空”,像李女士这样尽管孩子没能进名校,但托人找关系花的钱如数奉还,已属不幸中的万幸。

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最终处理结果仍需拭目以待,可此案留下的诸多警示,却有必要从此刻开始就加以重视。当务之急就是要查清所谓“能人”是否真正能收钱办成事,还是只是借机骗财。李女士之所以放心向这位“能人”转账16.5万元,是因为“听说此人曾经成功帮人办理过入学的事”,此说是否属实?“花16.5万收假录取通知”会否只是“能人”的偶尔翻车?查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彻查当地在义务教育学校入学工作方面是否存在可人为暗箱操作的空间与先例,这对于维护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这位收钱办事的“能人”大概率会受到相应惩处,但对于花钱托人找关系的李女士显然也不能就一笔带过。虽然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其行为对于教育公平、正常入学机制都是一种破坏,“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对于此类行为如果不给予一定的惩戒,那还会有更多人选择找关系、走后门,只有让买卖双方都付出代价,这样的灰色生意才能逐渐失去生存空间。

在严查严打花钱托人找关系、走后门乱象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何一些家长热衷于花钱、找关系,即便冒着可能被骗的风险也要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名校呢?说明一些地方的教育发展还是存在不均衡问题,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依然较为紧缺。

“所所都是名校”的目标短期内还较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也需要较长时间,但保障教育公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目标却需要持续发力。当下,一些地方热衷于举全力兴办几所名校,这对于打造地方教育品牌、形象当然有一定好处,但虹吸效应却可能让其他学校的发展受阻,而且会进一步激发择校热,滋生种种乱象,最终当地的整体教育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如何处理好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发展关系,最终实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加考验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智慧与担当。

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是当下最公平的入学方式,在“所所都是名校”目标尚未实现前,必须通过摇号入学、强化监管等方式把这一机制的公平性、有效性维持好,别让所谓的关系、“能人”、金钱腐蚀了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公平。只有让“花16.5万收假录取通知”这类闹剧中的“买卖双方”都得到应有的惩处,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进而为教育公平在各层面的实现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9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