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全科理念培养一流小学教师

发布时间:2020-11-05 作者:魏善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是近来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之一,2020年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三年建设期的关键年。要在3年内建成国家级及省级各1万个一流本科专业点,无论是工科、医学还是师范专业,都面临巨大挑战。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更有其特殊性。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当以培养一流的小学教师为旨归。一流小学教师的具体指标为何?其背后蕴含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如何实现一流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这些应当是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具体体现:全科理念与全能发展融合

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未来“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要培养能够胜任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至此,小学全科教师受到广泛关注。

对于全科教师的理解,大多数人仍将其视为数理化和语文、艺术、天文、地理什么都会点、什么课都能教的教师。师范院校及相关综合性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对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存在诸多疑惑,不断就“分科”或“全科”培养进行讨论,认为全科培养有损知识的学科化和体系化,并且不具备现实可能性;但分科培养又否定了一个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可能,与教育部文件精神不符。其实,这些都是对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理念的偏颇理解。

毋庸置疑,一流小学教师是全科型卓越教师,但所谓“全科”是指人才培养的“全科理念”,而非指能够胜任全部学科教学的教师。小学是对儿童实施启蒙教育的阶段,小学教师人才培养需要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遵循儿童立场和视角。100多年前,杜威即提出儿童经验具有自然统一性,其思维是基于情感、情绪和本能习惯统一的观点,儿童是从自身情感和认知水平出发,对事物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把握,是以真实、丰富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建构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在儿童的视界中并无学科之分。也就是说,现实的分科教学实则破坏了儿童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而一人承担多个或全部学科教学的所谓全科教师,在现实中执行的依然是分科教学,并未能从儿童心理和思维的整合视角助其认识世界。以“全科理念”引领小学教师人才培养,需要引导“准教师”研究儿童并能准确、敏锐地感知、解释儿童生活;能够统整各学科知识对儿童实施综合性教育及各类主题式教学,以帮助儿童顺利生成关于世界的整体图式。

与中等师范要求教师拥有某个学科的高深知识不同,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是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能够“爱生命、爱自己、爱儿童、爱角色、爱教育”;拥有“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关于儿童的知识、教育学的知识、有关学科的知识、学科教学的知识”;既能够从事学科教学,同时亦能够胜任班级管理、能够设计并实施学生活动;具备研究儿童、探究儿童生活,对各学科进行贯通、反思,并能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灵活教学的能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流小学教师当是“全科理念”与“全能发展”融合的“全能发展”教师。

背后思考:“培养小学教师”与“培养人”统一

以“全科理念”和“全能发展”观引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求其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能够有效整合多个学科知识,而且在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之外,对小学教师德行、情感、情操、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儿童品格及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情感的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儿童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无论是关键期、还是其特殊性的原因,都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丰富的情感、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更合乎德行要求的价值观念、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小学教师在成为“小学教师”之前,对其“成人”有着更高、更迫切的诉求。

要完成培养“完整人”的使命,首先教师自己要“成人”;要担当儿童启蒙教育的职责,教师更要具备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仅要培养能够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更重要的是造就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高尚的情操及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理想的“大写的人”。因此,一流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观需要摆脱工具理性的职业发展观,反映在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方面,更注重对职前教师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实践探索:课程改进与模式创新协同

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应始终与儿童及儿童生活发生关系,要求准教师能够深度了解学校、主动体验儿童生活,与儿童密切接触并实现对儿童的深度理解,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师范专业独有的特征。坚持以儿童生活为重要元素建构课程模块,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U-G-S)模式,加强与一线小学的合作协同是一流小学专业建设的实践保障。

一流专业建设当以一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与其他学科强调课程内容的深度、前沿性和发展性不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在坚持传统的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外,应凸显以儿童生活为关键元素统摄课程的特征。儿童生活是怎样的?其关键事件是什么?如何统整?反思儿童日常生活,关键事件包括“学科教学与学习”“班级管理与教育”“儿童发展与健康”“儿童游戏与戏剧”“家庭与社区”等,这些既是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急需研究的问题,亦是思考其课程改进的重要议题。以关键事件统整课程,一方面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实现以儿童生活统整课程的愿景;另一方面缩短准教师与儿童的距离,帮助其发现并理解儿童生活,促其专业信念和专业情意的确立。

一流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近年来,构建高等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理念早已存在,但这种合作往往是松散的,甚至形同虚设。201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产出导向的理念,培养目标聚焦师范生毕业以及毕业五年后的发展,强调专业建设对学生当下及未来发展负责。

至此,专业认证开始对强化高校和一线学校的联系提出明确要求。对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而言,鉴于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的特殊性,政府、大学及一线小学协同培养共同体须进行实质性贯通,真正实现人、财、物优质资源的深度整合和机制创新。首先,高校和一线小学优秀师资的共享,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小学教师引进高校课堂,从事学科教学法教学或引导师范生研究儿童,这些师资可以不受学历背景的约束,实现高校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的创新。其次,高校要强化其在教育合作共同体中的主导及主动性,一流小学教育专业要能够在一线小学、政府或教研机构之间发挥纽带作用,搭建研究平台,建立双向学术交流机制,吸纳一线骨干教师及教研人员参与问题研究,为政府相关政策的施行建言献策,实现资源及成果的转化与共享。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小学教育系主任,本文系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协同机制下研究型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5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