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交流互鉴创造文明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10 作者:程宇昌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破解所谓“文明冲突论”的密码,更是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大门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的交流互鉴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不断成长成熟。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不断兼收并蓄,吸收内部外部的思想文化和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形成世界上唯一绵延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光照千秋,传之久远,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兼收并蓄。比如佛学东来,与中华文明相激相荡、共趋繁荣、相融共存,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史记录着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证明,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不断兼收并蓄中生长。同时,中华文明也通过对外传播,以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近现代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在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更显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有容乃大。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文明发展的基本逻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不同的文化不应该展开敌对的竞争,而应该努力分享彼此的经验,“分享彼此经验”即指交流互鉴。世界文明史无数次表明,拒绝外来养料滋补、故步自封的文化,必然沉沦衰亡。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始终蓬勃向上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就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内在生存理念,就是中华民族一向秉承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就是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永恒精神气质。这种生存理念、处世之道、精神气质使得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大胆吸收而又有所选择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示出中华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70多年的顽强拼搏、努力奋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不断强起来,离不开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使我们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现别人的长处,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与营养,学习其他文明的一切优点,并内化为自身的发展活力与动力。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既有先天基因,也有后天努力,是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守正,最核心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创新的前提和根本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路径是不断汲取各种文明的精华和时代价值,不断激活中华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不断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其实,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守正创新史。近代以降,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创造性融合与发展,并全面吸收着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走向新的繁荣。新时代,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守正创新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文明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在先辈们铸就的文明成就基础上,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接续奋斗,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创造出富有时代魅力和跨越时空的文明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10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