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论述的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31 作者:何虎生 刘乃菁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围绕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确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为民的现实需要。这一论述始终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展示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是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宗旨和发展本质的论断,鲜明回答了“为谁发展教育”“依靠谁发展教育”“教育发展成效由谁评判”等根本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体现了发展出发点与发展落脚点的统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待相一致。

发展教育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不仅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列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中,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被放在首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要推动实现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表明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旨归,很好地契合和回应了人民对于更好、更公平、更优质教育的期盼。

教育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让老百姓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人民对更公平教育的关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针对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这一治本之策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针对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上这些重要论断,为人民共享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规划了切实可行的蓝图。

    体现了依靠主体与评判主体的统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根植于人民,依靠人民办好教育;又要立足于人民,以人民的评价为标准;更要心系于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实践者、推动者,是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最大限度调动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其意愿、保障其权利、尊重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发展,由点及面地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下,目前,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也不断加快。

教育办得好不好,是由人民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的评价好坏和满意度高低,是评判和检验教育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最高标准。无论是在偏远山村还是繁华都市,孩子们幸福的笑脸、老百姓真切的获得感,都是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现实与长远的综合。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满意标准是多元的、个性化的。人的教育需求总是千差万别的,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教育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抓住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核心期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来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根本性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满意标准是动态的、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变化,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有着诸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等不尽相同的标准、尺度。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着眼于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未来,对教育改革发展作长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以赢得人民更长久、更深切的满意。

    体现了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和人才培养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在潜能、个性等方面的独有特征,又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个体对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更加全面、多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注的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教育发展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使人民群众通过教育分享社会发展的红利,让教育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人的全面发展更深刻的内涵。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从而实现了教育发展功能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教育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特别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迫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系统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教育要牢牢扭住为人民服务这个“人民性”核心,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高度契合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虎生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团队建设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19JDSZK036]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31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