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猎书薄记

发布时间:2021-01-15 作者:常得贵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潜心教书之余,身染藏书之癖,闲暇时几欲奔走游行在访书途中。那时书价低廉,购买古籍碑帖者寥若晨星,依靠微薄薪水尚可购入,我平时谨行俭用,节衣缩食,唯嗜书成瘾,那个幸福而难忘的时代,为我积累藏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后来书价日渐腾贵,很难在古籍书店和书市上淘到心仪之物,不得不辗转南北孜孜以求,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得书之后的欣喜之情,有空手而归的茫然若失,每每想起购书的历程,万千滋味交织于心。因浸淫故纸日久年深,如今藏书小有规模,从数量上来说,藏有二百余部、三千余册线装古籍。每每夜阑人静,星月交辉之时,妻女酣然入睡,我放下心头俗事,孤灯如豆,披览考释,精心研读收藏多年的古书旧籍,感受着无穷无尽的乐趣。

十年前我收藏一部明万历凌稚隆刻本《五车韵瑞》,此后爱屋及乌,深深地喜欢上音韵学类典籍,箧中值得称道的就藏有三种,最善之本便是《五车韵瑞》。还有一套明末坊刻本《韵府群玉》,此书天头处蠹痕累累,被虫蛀得斑驳陆离,然通篇佚名朱墨批校,字字珠玑力透纸背,值得细细考究。另有一套康熙刻本《韵略易通》,用洁白如雪晶莹如玉的开花纸抚印,精美绝伦惊艳异常。数年来我把这些满心喜欢的典籍放置在案头,埋头沉溺于旧籍理书遣日,轻轻翻阅着一页页发黄的旧纸文字,好像一个个古人端坐在眼前,与我促膝而谈心神交融。

《五车韵瑞》得书于2010年寒假伊始,我从陕西长武县购置而来,白棉纸初印,煌煌二十厚册,展卷之下赏心悦目。那天下午四时左右,我乘坐长途大巴车前往陕西,抵达长武县城时夜已阑珊,天色阴晦,似有酿雪之意,零零落落的灯光像害了病一样虚弱,照着冷冷清清的街头,北风掘地三尺,嗖嗖冷气往脸上横吹,寒凉直入骨髓。我脸色乌青,不停地搓手跺脚,耐着性子等待卖家。良久,才看到有个人影向我蹒跚而来,是个白净瘦小的年轻人。简单一番寒暄,我便跟着他穿行在冷风呼啸、寒气浩荡的巷子里,经过七弯八拐,方才进入一个临街小门,屋里煤炉的火光已渐渐微弱,各种杂七杂八的书籍堆置在地上,纷然杂陈,所有古籍均用很小的透明塑料袋包装起来。我拥着微弱的火炉仔细翻检,所卖的线装书无非是旧时启蒙读物,且为刻板漫漶的劣陋之本,余则多属医籍残册,古时多悬壶世家,医籍藏量颇丰,但我对此并无太大兴趣,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翻找,就在几乎不抱希望时突然惊鸿一瞥,乱书堆中夹杂着一套惊人秘册《五车韵瑞》,仅此一套,远非满地俗本可比。我很快以善价购入囊中,挟书而归,喜不可言,欢喜程度自忖也绝不低于郑振铎先生当年发现脉望馆杂剧时的心情,大有古人“咏而归”的惬意,得书后的喜情足以抵御萧萧寒风。

我喜欢明刊珍稀之什,归来细检此书,明万历凌稚隆刻本,一百六十卷,白棉纸抚印,白口,单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书品堪称上乘,尚保存着四百多年前明代原装,原签俱存,古香袭人,藏印累累,朱墨灿然。是书首有陈文烛序,次谢肇淛序,次目录。首页版心下刻“吴兴沈润镌”,书内版心下镌刻工名贞公、元、守、杨等,若古书残缺无序无跋,更无刊刻牌记,可供鉴别的主要依据便是书口所载的刻工题名,据《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所考,沈润为明万历年间吴兴刻字工人。是书为明万历年间凌稚隆依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体例编订而成,与《韵府群玉》同为清康熙时期张玉书等人所编《佩文韵府》之蓝本,《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1077页有著录。在每一韵之下,先列出一小篆字,后以韵隶事。凌稚隆,字以栋,号磊泉,明代学者、雕版印刷家,著有《史记评林》《汉书评林》《史记纂》等。

是书序前钤“鲁光祖印”朱文方印,鲁光祖为明代甘肃鲁土司衙门第八世土司,曾任西宁参将,凉州副总兵,洮岷副总兵,后从甘肃巡抚叶梦熊到宁夏征讨鞑靼哱拜,因功升迁南京大教场总理提督。最值得称奇之处是扉页钤一藏书铭印,朱文长方,文凡六行,行十一字,印文达六十五字之多,占去少半篇幅,“鲁氏家藏书籍不旨志切好古不远数千里博得若干同志假观者幸谅边地无书远求惟难珍赐完璧甚母况匿损坏遗失迺见注爱注爱之甚广武鲁光祖伯顯父识”,考此印文,用语高雅,似在告诫世人聚书之艰,当倍加佑护,如此巨款朱文长印,在中国藏书史上亦不多见。

此书递藏有绪,四百多年前被赫赫有名的鲁氏第八世土司鲁光祖庋藏,鲁氏土司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现在土司衙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依山傍水,一进数院,气势恢弘,殿宇巍峨,俗称“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颇具王侯气象,有“小故宫”之称,是甘青边界众多土司衙门中最具宫殿风格的古建筑群。历代鲁氏土司苦心经营,保境安民,为明清两代王朝立下不朽功勋。

我家距离鲁土司衙门仅三十公里,因购藏一部四百余年前土司故物,每当和朋友路过其地,便免不了大肆炫耀一番。千金易得,奇书难求,是书辗转他乡,几易其主,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如今被我购入囊中重返故地,手抚古本,感慨沧桑,藏书的辛苦与快意也莫过于此。

(作者系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15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