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时间:2021-07-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及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就做好高校科技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本报特此刊发高校相关负责同志的交流发言,敬请关注。

——编者

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清华大学副校长 郑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国高等教育和清华大学今后发展、科技自强自立和原始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语重心长,饱含期望。

把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近年来,清华大学在“嫦娥五号”等战略高技术领域,C919大飞机等高端产业,以及科技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目前,学校正在加紧制定《2030创新行动计划》,对建设大学创新体系作出重点部署。

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堪当大任的一流人才方阵。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积极构建高水平一流大学体系。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持续提升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凝聚学校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激励学生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把重要讲话精神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同行锦囊”征集活动。举办两批主题党团日活动,累计568个党团支部、党课小组参与,深入探讨如何做到“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

引导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完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以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为契机设立“杨振宁资料室”,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自由探索 产生原创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田见晖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担当,面向真问题,推动自由探索、产生原创成果,面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突出生物种业、耕地保护、绿色发展等科技方向。

一是打造生物种业、耕地保护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研究聚焦玉米、小麦、畜禽种业。积极组建耕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大力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实施基础前沿引领行动,重点强化生物学、分子设计育种理论等前沿性基础研究工作,持续支持40岁以下青年人才开展自由探索和交叉研究,引领农业科技发展。

三是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学校将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以研发重大科技成果为引领,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重点,以支撑优势产业振兴为核心,以打造以“县域”为单位的乡村振兴创新试验示范区为抓手,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模式与机制。

四是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人才、薪酬、科研、教学等评价改革,面向基础与前沿探索构建研究队伍,强化以紧密合作团队为核心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产学研合作为主研究开发队伍,加强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在“卡”得最疼的地方用力气

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 郑伟涛

吉林大学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政治意识,分秒必争抓学习;列入党委工程,全局联动抓深化;校准方向定位,对接工作抓重点。

一是强化应用牵引,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最需要的地方下功夫,在“卡”得最疼的地方用力气,厚实基础研究,瞄准深地深海、人工智能等方面,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有效对接。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助力综合优势形成发展优势。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策略和路径,确立了打造“平台工程”战略部署,以实现“建设一流学科,孕育新兴交叉学科”为目标,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实现优势资源向强势、优势、特色、新兴学科倾斜。着力解决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关键技术能力提升。

三是改进管理制度,主动适应科技全面创新需求。科技管理工作将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发挥好组织协调、调动资源作用,讲质量、讲绩效、讲贡献,努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尊重人才、孕育人才、吸引人才,形成崇尚科学良好风尚。

下一步,学校将做好多方面重点工作,建好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持续实施“基础研究专项”,搭建新兴交叉创新平台,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此外,按照国家部署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任务,确定能够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或占领科技前沿的主攻方向和研究团队。

实施科技质量内涵建设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丁奎岭

上海交通大学勇担时代使命,大力实施科技质量内涵建设工程,聚焦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勇担服务国家使命,努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奔着最紧急、最急迫的问题去”,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学校将重点围绕工业软件、集成电路、新药创制、低碳制造、创新材料、种业创新等领域组织优势力量,布局“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更多领域的“挖泥船”。二是立足长远强化基础策源,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制高点。历经10余年建设,学校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迎来正式验收,未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三大疾病重大科学问题,推动开放共享、多学科交叉和临床转化。

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全链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政产学研深入融合模式,一方面重点建设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体系,推动学校创新模式转变,建立实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探索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基础研究模式的拓展,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基础上,拓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新示范。

推动学校科技组织体制改革,构建大科研组织管理体系。一方面强化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先进的大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以非凡之策提升原创能力

武汉大学副校长 唐其柱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武汉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勇于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以非凡之策提升原创能力。

一是久久为功,坚定更高水平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弘毅学者”人才发展体系。坚决破除“五唯”倾向,注重选拔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统筹科研型人才和教学为主型人才,发挥育才引才聚才标杆作用。深化职称评价制度改革。统筹资源支持高水平人才团队。

二是优化学科战略布局,打造一流学科体系。打造四大学科计划。贯彻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改革精神,深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以一流学科为引领,统筹实施“基础学科登峰计划”“主干学科强身计划”“传统优势学科鼎新计划”“学科交叉会聚计划”。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三是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学校空天信息领域优势学科,牵头建设湖北珞珈实验室。牵头筹建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制定未来5年武汉市量子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湖北省量子研究和产业发展。聚焦“四个面向”,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依据国家重大战略方向调整战略定位和研究方向,加强与企业战略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服务国家需求战略科技力量。

加大科研管理“放管服”力度

四川大学副校长 褚良银

四川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发力,提高贯彻实效。

始终聚焦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一是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方面,高位推进学校在“十四五”规划中先行启动的“创新2035”先导计划。二是在开创校地合作新局、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都未来医学城建设。三是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方面,构建以水平和贡献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竞争性资源配置机制,加大科研管理“放管服”力度,推行相关成果“双算制”。四是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方面,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项目”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始终聚焦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一是采取超常规措施,深入实施“强基计划”。二是发挥文理工医都较强的综合优势,积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

始终聚焦开展高端化、实质化国际交流合作。一是实施“理科高端国际合作支持计划”,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二是推进“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南亚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基地,努力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阐释与战略实践的“川大方案”。三是持续提升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中印高级别二轨对话两大高端国际交往品牌的影响力。

从伟大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杨勇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华北电力大学将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不移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无缝对接。作为教育部唯一直属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加强学校科技总体谋划,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一是以“双碳”为目标牵引,围绕学校能源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对接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二是积极对接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能源安全等领域,争取大项目、大平台落地。三是围绕“双碳”成果目标,协同研究生院、学科工作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从学校整体发展出发,联动制定相关规划及政策。四是主动对接服务国家科技规划和指南编制等任务。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平台承担国家战略任务能力。学校将统筹人、财、物等资源力量,推进校内各类科研平台实体化;统筹“双一流”建设经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各类绩效核拨等支持平台建设;在平台中加强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建设;统筹北京和保定两地、京内和京外空间资源。

构建优良创新生态,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分类评价制度。二是围绕学校科技工作全局,以激励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奖励机制。三是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

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聂祚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我国科技工作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事关科技事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于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具有重大意义。

充分发挥高校在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从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优化升级,发展驱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创新必须依靠一流的教育,尤其是一流的高等教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对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北京工业大学积极探索营造良好科技自主创新环境。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数大幅上升,科技自主创新氛围更加浓郁。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机制,落实科研“放管服”。二是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三是紧密围绕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提高学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今后北京工业大学将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突出高质量成果导向,形成更为完善的科技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更科学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办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王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就如何办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建设目标。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80多年的校史中,始终承载着党创办和领导高等教育的勤勉实践。今后,学校将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上继续不懈求索。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担。经过几十年来的奋进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布局,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理工学科建设成效显著,逐渐成为牵引学校科技进步和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产数据库等核心技术领域为攻克国家“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着力发挥学科优势。学校依托人文社科优势,与中国科协共建“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大师级”人才。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始终探索强国之路的中国人民大学,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周作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今后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新的科学“进军号”和创新“动员令”。北京师范大学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我国科技创新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扎实推进综合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牵引,坚决打好科技攻坚战。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强化应用牵引,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焦“从0到1”重大原创,前瞻部署、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多领域、前沿交叉的创新研究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关。

全面统筹科技力量,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着力打造“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围绕脑科学、青藏科考、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开展布局,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研分类评价改革,突出质量、绩效、贡献导向,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全方位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技人才建设顶层设计,统筹优秀人才发展规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科特点,探索优秀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建立优秀人才发现、培养、评价动态追踪机制,健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着力加强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培养领军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立足领域实际研究真问题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 雷涯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北京化工大学立足自身学科优势,面向石油化工新材料领域,从实际问题出发,研究真问题,学校一大批原创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开发了我国原创的生物基衣糠酸酯—丁二烯橡胶制备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黑色矩阵光刻胶和彩色光刻胶等“卡脖子”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问题,基于该技术上报的“248纳米光刻胶原料国产化”项目实施方案得到科技部专家认可;主编制定了世界首个可重复利用口罩团体标准;重度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天然活性物质提取项目在内蒙古科左中旗落地,科技扶贫结出硕果。同时,严格落实科研诚信制度,让真正研究问题的科研人员能干事、干成事,制定修订了一批新制度新办法,鼓励创新的同时,也严格划出红线。

北京化工大学积极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布局,已经将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工作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写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十四五”期间科技工作将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培植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搭建一批学科交叉共享科研平台,培养造就一批多样化、创新型交叉科技人才,推进落地一批重点重大项目,推动产生一批国际一流成果。

全面统筹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 余祖俊

北京交通大学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迅速组织,在全校上下掀起学习热潮。

在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科技工作的形势和工作重点进行了新一轮的分析和思考。学校将坚持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不动摇,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全面统筹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二是面向行业重大工程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干真事、真干事,在科技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学校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建设,在新基建赋能智慧发展、确保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构建舒适快捷的客运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对接新型举国体制,理顺科研管理机构职能,全面统筹科技创新资源,转变作风,提升能力,进一步完善“放管服”。持续推进平台实体化,推动国家级重要平台落实实体化、其他依托单一学院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优先开展相对实体化、重点建设的省部级科研平台梯次推进。四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科技人才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王文博

北京邮电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牢牢掌握国家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以培养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关键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使命,探索形成了以“四融合”为特色的新工程教育体系“1234”行动方案,收到了良好成效。

学校切实抓好“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瞄准世界一流学科,以建设网络强国为己任,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强化特色,突出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优势,以系统科学为引领,推动基础学科发展,致力于打造“5A学院+5A学科”建设格局。

学校积极围绕信息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6G移动通信、空天地海极信息网络等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实现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体系性技术标准的突破,形成重要核心技术部件,在国家重要工程或行业领域中得到应用。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09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