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找寻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与童真

发布时间:2021-09-08 作者:王迎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传统文化”是近些年来热门高频词,这几年我也尝试将传统中经典篇章融入阅读课,它像块巨大的磁石,自带厚重清幽的质感。那么,“传统文化”有如此大的穿越力量直击心灵,我们又该怎样更好地走近它?

我其实也一直混沌。一方面是自身储备有限,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好似如影随形,但又漫无边际,内容之宽、泛、深、厚,浩瀚得无从说起。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用钥匙打开它,走近它的有效路径又在哪儿呢?《陶渊明也烦恼》这本书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启蒙通识课,让我有很多顿悟和启发。

作为读者,这是一趟奇妙的寻宝之旅。黄晓丹老师把我带上了一艘神奇的时空飞船。我在机舱里睁大眼睛,看到孔子眼里贪玩的儿子孔鲤,午后放下书卷偷偷溜出院落疯玩,原来圣人也为孩子无学而焦虑;穿越苏州古朴的庭院,看“侵云碍月”、听“延月梳风”,后悔曾经走马观花的旅途里,枉行千里路;一边读,一边在购物车里放进《陶阉梦忆》《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镜花缘》……它们是我这趟时空穿梭游学归来的“伴手礼”。

作为家长,我有点儿遗憾孩子已经完成了高中学业。如果女儿小一点儿,我会参照书中的经验跟她一起学习体验。当然现在也不迟,这几天沉醉书中,也引发了女儿的兴趣。好书,什么时候开始读都不晚。黄晓丹本是大学教师,写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其实也是写给所有人的。

作为教师,我的强烈愿望是希望推荐给更多家长读到它。初读第一遍后,第二次做了详细的PPT。既是为今后可能用到的分享做准备,也是因为自己熟悉内化感悟之需。这些年做过一些亲子共读,很多家长也如同书里提及的那样,缺少自我更新、完善和学习体验,只是希望一股脑儿把好东西塞给孩子。而我始终认为,好的家庭教育要从家长的学习和改变开始。在“双减”政策下,没有那么多教培塞满孩子的课余时间,家长更成为改善教育生态中的关键因素。

《陶渊明也烦恼》之所以如此吸引和打动我,我想有这样一些原因。

首先,它带着思辨真实表达。从书名开始,就注定是一本多角度、深层次看传统的书。作者有很多思考,不把经典捧上高高的神龛,那些我们隐隐觉得有些问题的“经典”,书中会细细梳理。告诉我们作品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你会不喜欢,孩子有没有必要读、如何读、读多少合适。黄晓丹老师对史料透彻的研读,又结合实践做大量思考,所以书中的观点和主张既来得理性,也说得明白。

比如《第三课 学〈诗经〉注定要虎头蛇尾吗?》《第十六课 〈弟子规〉究竟要不要背》《第二十六课 不爱读“四大古典名著”,原因在这儿》。从《诗经》里的祭司语言,到《弟子规》是清朝一个终身没有中举的老秀才所作,再到“四大古典名著”的出版缘起,这些经典通过黄晓丹老师剖析,很容易就通透了。书里,她也直言:“虽然看完了,但事实上一点儿都不喜欢”“虽然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但我依然不喜欢它们”。直爽的敢爱敢恨,是一种姿态和勇气,读过了许多圣贤经典,也更容易做真实自在的自己。文字中的果敢坚毅,来自理性溯源。这样结构性的认知,不仅不会让读者排斥,反而是更开阔的接纳和理性的认同。

其次,源于对内容的精准把握和阅读心态的细腻揣摩。写“传统文化”,如同展开一个巨幅古老画卷,找到如此宏大话题的切口并不容易。然而,黄晓丹老师每个课题的切入都很精准。比如:爱情自古就有,为什么到了中国戏曲文学时走向巅峰,原来是戏曲里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独白所致。读到《牡丹亭》里杜丽娘为爱死去活来,我拿出家藏的戏剧绘本,久久沉迷在那片绚烂的色彩里,对生、死、爱都有了新的理解。

我仿佛钻进了一座奇妙的历史博物馆,黄晓丹老师在我耳边轻轻诉说着,既不打扰我想自己的心事,又恰如其分地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专业的指引。她不仅了解传统,对儿童心理、家长心态也捻熟于心,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

再其次,让“厚重”的传统文化变得亲切且自由。曾经听名师夏昆老师说,经典不应该拿来供奉,而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读过《陶渊明也烦恼》让我更相信,让“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需要每个人的真实参与,哪怕一个很小的段落,哪怕一个很小的篇章,读到、听到、感觉到它们时,眼中有温热,心底有灵性,在阅读中学习领悟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和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世界的关系。

关于如何让孩子读,书中提到:花零散的时间用多种形式教育,不强求循序渐进,不强求向大人回答或写作用以证明。我理解的是——心动就够,喜欢就好。幸运有很多种,在有些模糊和不确定时得以一个指南,于是就有了明晰的方向和坚定的力量。非常感谢冷玉斌老师在每个假期来临前,组建阅读群,推荐经典好书,让我们明媚清朗。

听着“声律启蒙”,翻着书里关于“声律启蒙”的新玩法,再看PPT里园林、古镇门额上的“凝秀”“个园”“知止”“中和”“善怡”“晴耕雨读”……每扇门里的景致与故事,随着文字被敲开,当我们学会静观和留心,不论身处何处,满园满屋都会流淌开不一样的气息。

不论我是否可以如同黄晓丹老师书中提到“新玩法”里所描述的那样,为这些门额找到“搭档”,但是汉字组成词传递来的意境和向往,将我血脉里那些沉睡的记忆和灵性全部唤醒。在这个被“疫情”关停的长沙夏天里,从身体里飞出,无限自由和舒展。

原来“传统文化”可以听,可以把玩。在我们凝视每个汉字能深深心动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得到世界回应的时候,当每一个困顿来临可以超然和解脱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的光泽与智慧,在将我们照亮和温暖。

它不远,翻开书,就在脚下和眼前。

(作者单位系长沙市周南梅溪湖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08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