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马克思主义行”是根源

发布时间:2021-09-30 作者:王翠云 李安增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重要论断的深刻含义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源、前提和基础。

百年党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其一,讲马克思主义行,就是讲理论成功指导了实践,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百年党史光辉实践的事实结论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靠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科学的制度构建和道路探索,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正确理论指导党的实践活动,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步步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行的生动诠释。历史实践证明,其他的思想理论都无法指导中国获得成功;其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展现“香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艰辛探索中历经磨炼,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能,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重要力量和支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于中国共产党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奋斗目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方向,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伟大建党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坚守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经过100年历史风浪的淬炼,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年政党;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肩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百年征程上交出了让人民满意、信任的答卷;在于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坚持从严治党,在“赶考”路上永不懈怠,不断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先进性、纯洁性;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创造,不断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离开党的领导,任何革命、建设和改革都不能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的目标和成效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在于其始终坚持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引,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地位;在于它继承、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真正代表并真正实现人民利益,根据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具有显著的理论优势;在于它能够让政府更好地动员社会,解决关键性问题,实现国家快速健康发展,具有运行高效的制度优势;在于它走的是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公平正义等理念,具有独特的道路优势;在于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来,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简而言之,正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才选择并把它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继而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就了党的百年伟业。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这三个命题是辩证统一的,呈现出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状态。

奋进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风险挑战、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治国理政考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的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只有用中国特色话语表达出来,才能更加贴近群众,更能得到人民认同,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从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和结果的滋养与生长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中国风格和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

(作者单位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泰山学者工程项目[TS201712038]、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9BWTJ27]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30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