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真实的自我不在别处

发布时间:2021-10-26 作者:李张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闻回放

    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在旁人眼里是优秀的代表,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在网络上,一些名校生却自嘲为“废物”。近期,社交媒体上“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话题屡受热议。在高考、考研中脱颖而出的某些优秀学子,进入大学后对个人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就业集中涌向互联网大厂、国家公务员等职业,“赛道”单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客观上也容易陷入焦虑。

    主持人语

    作为“985废物”的同龄人和境遇相似者,三位作者选择不一样的态度对待这个大时代下的小命题。杨宇飞告诉读者,“废物”们的焦虑是一种对人生本真状态的逃避,而直面和反思更本质的人生虚无,才能领略生活的意义。李张帆号召青年更多地“向内察觉”,重新定位坐标系和评判标准,从“应该的人生”返回“真实的我”的初心。侯国棣通过对当代激烈的生存环境的关照,给予年轻人的焦虑以理解和尊重。三篇短文面对同一问题,提供了别有新意的答案。

豆瓣网站上,“985废物引进计划”赫然在相关搜索榜的榜首。重新学习、失败、脱困等问题,让这些自认为“废物”的年轻人四顾彷徨。然而,何为“废物”?

“985废物”们往往将自己界定为失学失业的失败者,其中大部分远达不到失学失业的地步。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剖析失败的标准,而无处不在的是“他人的注视”。这些“失败者”只是没有那么优秀的成绩,没有在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得体的工作,没能在“应该”的年龄拥有“应该”拥有的东西。此时,越来越多他人灼灼的目光,彻底把那个脆弱的“我”击碎了。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说,“不幸福的最大原因是自我沉溺”。这似乎恰好响应了下面这个问题:他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者说他人真的关注“我”吗?我们往往沉溺于他人注视下的自我,而忘记甚至故意忽略最真实的自我。反过来,如果“985废物”首先学会爱真实的自己,摆脱对远在别处的自我的沉溺,幸福便会悄然而至。另外,需要警惕的是,学者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醒,当代社会已从福柯意义的“规训社会”过渡到“功绩社会”。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人的注视”逐渐内化成“自我的注视”。也就是说,“985废物”可能彻底丢失了真正的自我,在单一的成功标准中不断沉沦。因此,发现真实的自我,追求真实的生活,便显得尤为重要。赋予每一天的生活以意义,在绵延不断的生命之流中寻找完整的自我,忘却所谓的意义,让自己成为生活本身,当下乃至未来的生活便会绽放出更多彩的花。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6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