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王大中:一生寄核能 一生为国情

发布时间:2021-11-04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年轻的时候,我们曾喊出用我们的双手来开辟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我一直在践行这样一个誓言,努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一句誓言,一生践行。从60多年前踏入核能领域的那一刻起,王大中就与祖国的核能事业紧紧交织在一起。

从矢志建堆报国的青年学子到“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王大中坚定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使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世界的转变。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站上了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科技报国,倾情一生寄核能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决定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1955年,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工程物理系,并从校内抽调了一批优秀学生。正在机械系读大二,品学兼优的王大中首选入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部介绍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的教科片,原子核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让他深深震撼。于是,王大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反应堆工程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反应堆工程专业大学生。

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原子能研究领域还是空白,急需建立原子能研究基地。1960年,建筑工程编号为200的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基地正式动工兴建,这里便是王大中核事业的起点。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差,吃住都在马棚里。在基建处师傅的带领下,学生们干劲十足,不怕严寒,日夜奋战。”领导了反应堆厂址选择和论证工作的清华工物系反应堆工程教研组原主任吕应中回忆说。

然而,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没能阻止创业者的脚步。1964年的秋天,王大中和同伴们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成功启动,顺利达到临界运行。

作为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从反应堆物理设计,到零功率反应堆物理实验,再到反应堆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实验;从做模型、挖地基、搬砖头到调试运行,王大中在实战中经受了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全面锻炼,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

“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但是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体会,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王大中说。

远见卓识,瞄准“固有安全”

核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事故,“核安全问题”遭受严峻挑战。

核事故没有让王大中放弃研发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的想法,而是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1985年,王大中担任核能所所长职务,开始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发工作。经过科学论证,他决定选择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路线,并计划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以掌握其核心技术。

从立项报告、设计方案到建设工地,王大中全程负责,亲力亲为。1989年,世界上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成功运行,这是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

“这不仅在世界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在解决在中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存在的污染问题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德国著名核能专家弗莱厄赞赏道。

作为王大中院士的学生,在清华大学核研院现任院长张作义眼中,恩师的远见令人钦佩:“王大中老师在关键时刻的观点非常超前,并且总是敏锐而准确。”

在高温气冷堆领域,改革开放之初,德、美、日的技术远远领先,先后建设了多个实验反应堆,而我国基础薄、投入少,又缺少人才和经验。

“要跳起来摘果子。”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王大中没有丝毫退意,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研发。2000年,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建造技术。

“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高温气冷堆的领跑者,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将继续引领世界。”美国核学会前主席、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达克这样评价道。

王大中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一次站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2006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被列为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两年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批准实施。

今年9月,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首次临界,计划年底首次并网发电,2022年投产商运。在先进核能技术开发领域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

王大中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教育理念上。1994年,王大中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制定“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同时,加强了理科和人文学科建设,建立并发展了生物和生命科学学科。

2020年是他制定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发展战略的收官之年,清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学校总体办学实力和国际声誉显著提升。

甘为人梯,带出能打硬仗的团队

现任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的石磊仍清楚记得王大中对他的谆谆教导:“核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学习起来不容易,是很‘苦’的,要做好思想准备,需要沉下心去,耐得住寂寞,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干不成大事的。”

核反应堆工程集核物理、力学、热工、机械、材料、控制等多学科于一体,需要大团队联合攻关。

王大中担任所长后,坚持团队攻关道路。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组织大团队集体作战。他与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带出了一支在全国高校独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能够承担从理论研究到重大工程项目、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

在教书育人和重大科技攻关中,他坚持“建堆育人”,在重大决策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言传身教、悉心指导,让张作义等核研院第三代、第四代后来者迅速成长,不断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下最重要的基础。

“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觉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王大中充满信心地说。本报北京11月3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04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