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县中教师: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人力资本

发布时间:2022-04-23 作者:安雪慧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注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系列报道·专家谈②    

教育人才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县中计划》),明确提出要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着力解决一些影响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教师队伍既是“县中困境”的表现,也是未来推进县中提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从全国层面看,近年来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稳步增加,师资配置水平提高。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为193.32万人,生师比为12.9∶1,比2015年14.0∶1下降1.1,教师资源配置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国层面高中教育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但从未来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美好需要看,县域普通高中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县中教师配置状态如何?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补齐县中教师队伍短板,是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

    教师流失,造成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困境”

调研发现,县中出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优质教师流失,县中专任教师配置水平和质量下降。2020年,分城乡看,城市、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分别为99.9万人和93.4万人,生师比分别为12.3∶1和13.5∶1,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配置水平低。2015年,国家实施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但数据显示,农村普通高中仍未达到国家标准。从县中学科教师配备看,一些学科生师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造成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配置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城市学龄人口减少,教师供给逐渐充足。二是地方财政薄弱等原因,教师供给县域内整体充足,但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仍然缺编。三是农村高中教师的乡城流动,即乡村普通高中学校教师流向城市高中、流向发达地区高中。从流动教师结构看,多为高级职称、骨干教师。流失的优质教师在县域高中教育生态中成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教师的流失,不仅影响县中教师数量供给、造成一些学科教师短缺,更影响县域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缺少了中坚骨干力量,出现梯队断层,甚至影响个别高中新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数据显示,农村高中学校教师调出率高于城市高中学校,城市高中教师以调入为主。

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优秀人才越流动,其预期收益和回报率越高,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的资本流动。但从整个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看,优质教师流失,造成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短板。教师不仅可推动高中教育的普及发展、提升整个县域人口尤其是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技能水平,更是整个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从县域内各行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结构看,高中教师的文化水平较高,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等多种影响。

    县域缺乏吸引力、归属感,是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

县域普通高中优秀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工作条件较差。相对于城区高中、发达地区高中,县中办学条件相对较弱,不具备开展丰富课程的条件。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条件对教师流动的影响不低于薪酬待遇。

二是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近年来,由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原因,一些县中教师待遇保障相对低,尤其是在绩效工资、补贴、医疗、福利等方面,出现教师乡城流动现象,甚至出现城区优质高中对县中教师的“虹吸”现象。县中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重,而收入与城区教师相当。分学段看,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的监督保障,在一些区域存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稍高于普通高中的现象,即所谓“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一些高中教师也流向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升学压力减少。

三是生源质量一般。当无序生源竞争导致县中流失优质生源时,一些教师也失去了教育教学的信心。在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错误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前提下,即使他们努力让一般生源毕业率、考取大学率提升,也很难获得客观的正面评价。

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不畅通。通过数据我们看到,城区高中学校、发达地区高中学校教师与县中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有显著差异,这既可能是教师自身水平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县中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少、路径单一的原因。比如,高级职称教师限定比例低,很多优秀教师临近退休也评不上高级职称,一旦调入城区学校,就能获得骨干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等多种专业发展机会。

五是教师缺乏归属感。随着教师培养体系的开放、教师聘任制度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非本地生源教师应聘到非出生地的县中担任教师工作,但要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需要教师本人、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研究表明,非本地出生教师流失率要高于本地出生教师流失率。这不是说我们要只聘用本地出生的师范生,而是要给所有任职教师工作、生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教师体会到县中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他们的未来生活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看,吸引力、归属感是影响县中教师流失的更深层次原因。

未来随着《县中计划》提出的五项具体目标落实,即公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全面规范,教师补充激励机制基本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健全,薄弱县中办学条件基本改善,学校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影响优质教师流失的一些基本矛盾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如何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持续提升县中教育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关键任务。

    县中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是基础人力资源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城乡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40%。城镇化不仅意味着人口进入城镇生活,更意味着城镇化人口融入城镇生活、逐渐市民化,即农村人口在县城内实现城镇化的比例提高、县中就读学生急剧增加。因此,未来县域普通高中须满足城镇化学龄人口教育需求,即城镇化对高中教育有刚性需求。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催生“返乡潮”,返乡劳动力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资源。但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质量决定了能不能吸引到劳动力返乡创业及留住本土劳动力,决定了劳动者自主创业和参与产业活动的能力,决定了乡镇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和质量。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既可为城镇化创业人才的子女就学提供坚强后盾,也可为培养提供新型劳动力发挥作用,将吸引人才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高中教育普及发展,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完善县中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育人才使用效率

建议各级政府和地方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积极挖潜创新,按照国家教职工编制标准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优化教师配置结构,着力解决县域高中教师短缺和结构性矛盾。各地多渠道提升县域高中教师收入待遇,从补贴、住房、医疗、福利等多方面予以关注,留住县域高中优秀教师,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县中从教,并稳固在高中学段。完善高中教师岗位设置,提高农村高中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为教师在职称晋升、荣誉表彰、专业能力提升和培训等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多样化机会,提高教师对县域高中发展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教师聘任管理制度,增强学校选人、用人、评价的人事权,提高教育人才的使用效率。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师对县域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建议各级政府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差异。健全的公共服务制度可降低教师流失率,提高留任率。各地可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地方公共教育制度建设,鼓励教师参政议政,增强他们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现实中,也有一些在县中任教多年的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是县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人才培养的成就者,更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乡贤”,获得公众和居民的高度认可。

当前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把教师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本,是提升县域劳动力素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