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小学生读得咋样——

一块检验教育生态的“试金石”

发布时间:2022-06-22 作者:常亚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小学生阅读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接棒者共同努力,而不是相互推诿,互相埋怨。可以说,一个区域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好坏,是其教育生态的侧面反映,也是一块真正的检验教育生态“试金石”。

就学段而言,不少小学教师不太认真研究初中阅读的问题,初中教师也不太关注高中阅读的问题,高中更是如此,并且随着学段越高,这种关联度与前瞻性会越弱,因为有升学的压力在那里,谁也不敢为了几分的“名著考试”而放松其他内容的教学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今天的读书与明天的作文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还不如让学生背一篇作文备考。校内这种状况自然传递到家长那里,一些家长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因为自己的孩子虽然读了书,但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于是由原来的支持,变成了静默。

我们需要一个系统化的体系,用系统化的思维去推动阅读,认清各个环节在这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整体的合理性来破解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

家长要建立科学的阅读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孩子的家长多是“80后”,都有较好的教育经历,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阅读的核心是“兴趣”,关键在“自由”,意义在“坚持”,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阅读观念,过早过度地让孩子接触书籍,而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东西——运动与健康。

目前市场上童书的最大问题是字太小,色彩太过浓艳,加上孩子在室内时间太长,身体机能发育不舒展,极易造成小儿近视。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可以多给他们讲故事,开展故事接龙或对话。进入幼儿园阶段,可以读一点儿大字版的唐诗和优质的绘本,多听一些有声书籍。进入小学后,家长可以按照课本提出的共读书目,与孩子一起在固定时间进行安静阅读,每天半小时足够了。

进入三年级以后,要适当增加孩子阅读的种类和难度,在教材建议的书籍基础上,加入自然科学、人文历史、人物传记等,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可以延长阅读时间,继续拓展阅读范围,适当接触初中阶段教材推荐的书目或与之相关的书籍,为初中阅读做准备。在整个小学阶段,家长的身份就是伴读者、交流者,而非指导者。同时,要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尤其在孩子阅读时,家长不能看电视、玩手机,而应与孩子一起进入阅读时刻。

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应该继续保持这种阅读氛围和习惯。以平等的视角与孩子交流,用阅读减轻孩子的焦虑,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同时及时与教师沟通,让教师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这期间家长遇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时间太紧,二是选择的冲突。孩子有了选择意识,要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时家长要有包容的心态予以支持,但要继续保持与孩子的阅读对话。

教师要具备科学的阅读理念

教师应该成为读书的“专业人士”,要从更深的层面认识读书,形成更为科学、严谨的读书态度和方式,具备深厚的阅读积淀和宽泛的阅读视野,始终保持一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并能用自己的博学和真诚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对语文教师而言,更要认识和理解阅读的“兴趣”“自由”“坚持”的辩证关系,并把这种正确的理解,带到指导学生的阅读中来。每个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好奇和兴趣,而书籍中存在无穷的奇闻异事,这本身对孩子就具备天然的吸引力,但为什么经过二十多年辛辛苦苦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却没有对书籍产生兴趣,甚至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兴趣,这是需要我们所有成年人反思的事情。

对于阅读而言,我们不能以培养“兴趣”的名义,压制学生原有的“兴趣”,也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做非阅读的事情,如读书必写报、读书必摘抄、读书必表演、读书必总结、读书必画图、读书必评比等,这是把读书当作了手段,而写报、表演、总结、画图、评比成了目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也许对很多事情来说,需要留痕,但唯独读书却很难留痕。即便留痕,他人也看不到。有人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脑海中也许会有一个纯洁天地中平凡人物的生命再现;有人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脑海中也许只注意一个刘姥姥,而没有贾宝玉;有人读施耐庵的《水浒传》,脑海中只有打打杀杀,乱麻一团……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旦用评判演示的方式呈现,就会有一种比赛的暗示,就会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标准”去迎合,以此来博得奖励。这样,就会把自己真实的阅读体悟遮蔽掉,换成教师和学生都认可的方向去再“编一段”来,这不仅削弱了学生阅读的独立性,而且造成了另外新加的而非自己精神体验的阅读呈现。

所以,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在宽泛的阅读基础上,构建相对完善的读书理念,用自己的经验与学生对话,从学生终身阅读的角度去定位各自学段的读书要求和培育目的。以不抱怨、不失责的态度,帮助学生接过自己手中的教育接力棒。

名师专家多做引导

我们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性思维,但凡出现一种新的观点或者推出一种倡议,必定伴随着推出一批样板经验,如“样板工程”“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等。这用在非教育行业应该是有效的,因为标准化可以实现最快捷的批量和效益,但教育不是工业,很难批量生产,即便一名教师用同一种方案去教两个班,学生也会千差万别,更不要说一个年级有多名同科教师,一个区域有数目不等的众多教师了。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被很多人看作是教师的问题,需要用“统一”的模式补齐短板,让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教师尽快赶上来,所以就出现了各类统一的模式、策略、方法和规则的要求。对中小学生阅读而言,有的出版单位与名师专家合作,出版了不少类似的“模式”“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实施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初中生名著阅读导读”“小学生名著阅读的二十种方法”等。加之媒体的过度包装与宣传、家长和教师的焦虑,于是这种“方法论”“策略包”,成了中小学家长和教师的“必读书”,反而把应该去读的书扔在一边,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阅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就是一种习惯的培养,而不在于多少知识的积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而所有知识很多时候是随学随忘,只有经常使用的知识才有用。再加上信息查询的高度便利,现在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极少是通过翻书查资料。进入成年之后,即便是一本普通的书或一段简单的文字,阅历丰富、思维活跃的人也能读出别人看不到的妙处来,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他有什么方法策略,而是自己的积淀和思维所决定的。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阅读策略”之类的书籍就像菜谱一样,你看了很多菜谱,如果不实践操作的话,永远不会做饭菜。所以,社会上的不少学科名师或专业人士应该多谈自己的看法,少出一些具体实操的读书策略和案例,减少大家的不安与焦虑,为孩子和家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生态,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这样才是最大的贡献。

业务管理部门要出真办法

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教师、学校、学者都是分处不同岗位、环节上的一个要素,如何把这些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需要业务管理部门去认真统筹,系统实施,而不能单打独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首先,建立关于区域系统阅读的指导机制。应该依据课程标准,针对一个区域师生的实际阅读状况,提出关于阅读内容、阅读时间、过程指导的提纲性建议。让教师、家长和学生明白各自在不同阶段,应该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当然,这种关于阅读的要求,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但它们分散在两部课程标准、三个不同的学段,与当地师生的阅读状况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这需要业务部门对上述标准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更容易操作,更符合教学实践的展开。比如小学与初中阅读的衔接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小学高段的有效阅读问题,初中的阅读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其次,在中小学生阅读方面要多放权,慎比赛,精指导。与家长和教师相比,各类管理者更应该建立科学的阅读观,更应该成为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在中小学生阅读方面,应该放手放权给教师、给学校,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利于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都可以大胆地尝试。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的阅读活动;要沉住气,静下心,少搞一些不利于阅读的竞赛、展示、评价、排名,因为在所有教育教学的项目中,读书是最禁不起折腾的。

总之,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更不能以形式主义的方式做样子,这样不仅不能做成事,甚至会造成较大的负面作用。我们应该以立足学生的阅读兴趣、聚焦阅读自由、保持阅读习惯为基本原则,加大协调意识,以恢复和建立良好中小学生阅读生态为目标,同心合力,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终身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河南省济源市教育体育局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2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