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基于三种视角构建园本“趣课程”

发布时间:2022-06-26 作者:宗颖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研究有三个视角: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与蚂蚁之眼。这三种视角对应着宏观、中观和微观。园本课程的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三种视角的递进与贯通。在此指引下,我们遵循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依托得天独厚的虞山资源,师幼共构形成了以“木趣”“虫趣”“农趣”“泥趣”等为典型样态的课程开发项目,即“趣课程”。在全息化的游戏学习中,我们强调儿童与自然的联结、与经验的联结、与自我的联结,致力于使其获得生命融合的完整教育。

飞鸟之眼:厘清核心价值取向

课程开发前,管理者和教师要像飞鸟一样,站在高处俯瞰全局,对整个课程改革脉动有清晰的判断,对课程价值取向有研判定位。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自觉追问: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课程内容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幼儿的生活,是不是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资源?改造后的园本课程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有哪些核心优势?在对这些问题的价值筛选中,我们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趣课程”顶层架构中的几个方向性维度。

幼儿层面:在“全儿童”培养主张下,从“五育融合”的视域开展“趣课程”活动,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淬炼各项关键能力,养成必备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层面:在“共同生活”的师幼文化孕育中,通过“趣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转变教育观念,主要探索如何将自然、生活、社会资源转化为儿童的经验,为构建适宜幼儿发展的园本化课程提供具体实用的操作策略与样本,培养善设计、善观察、善指导、善评价、善反思的科研型教师。

课程层面:在“大课程”教育观下,融合自然、生活、游戏等要素,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立足一日生活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自然教育的园本化解读、内容的课程化构建、实施的生活化开展、机制的常态化保障,进而追寻指向师幼生命成长的“求真、向善、至美”课程文化愿景。

“求真”是指课程体现真环境、真资源、真探索的“本真”属性。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用自然和生活资源来构建课程内容,营造自然、真实、互动的氛围,打造具有自然味、儿童味、生活味的游戏活动场域。“向善”是指通过持续地与自然场景积极对话,发掘人性之善,引导幼儿体验环境中所呈现的美好事物和时空变化,进而与自然、生活和本土文化建立联结,学会敬畏自然、善待生命。“至美”是指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引导儿童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辨别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儿童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和珍视,通过美的熏陶浸染,促进儿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提及的教师专业发展、幼儿的经验生长与整个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孕育是互融共生的,要以系统思维、联系思维、发展思维来看待“趣课程”的价值体系,从而在思想层面达成“一盘棋”的建设思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方面寻求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发展脉络。

蜻蜓之眼:厘清课程结构框架

课程是生长的,表面上是课程内容的生发和活动的产生,实质上是儿童发展空间和可能性的增加。如何让“可能性”得到充分延展?这就需要我们用“蜻蜓之眼”将重心下移,找到课程“落地”的支点,架构完善的课程脉络体系。

在“以资源撬动课程”的总思路下,我们遵循自然教育理念,以自然资源为课程开发的切入口,甄选幼儿喜闻乐见、符合低幼年龄特点、富有教育价值的自然资源。如,以竹木、农产为代表的植物资源,以虫鸟为代表的动物资源,以泥沙为代表的地质资源,并基于关键经验形成系统、完善的“趣课程”体系,即“木趣”“农趣”“虫趣”“泥趣”,根据资源的不同特质和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开发生成游戏课程、艺术课程、种植课程、探究课程等,进而引导幼儿利用资源进行深度的、有创造性的学习探索。

比如,在“农趣”课程的架构中,我们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梳理出以农作、农食、农器、农俗、农艺为代表的“五农”课程资源,基于这些资源的特征,我们将课程划分为“近农、亲农、参农、农艺”四大板块。内容编排以时令节气为线索,随着一年时序的变化,将“农趣”课程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享四个阶段实施,并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同时拓展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幼儿在多样化的种植、饲养中体会和复演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规律,感受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精准把握的智慧。

蚂蚁之眼:厘清课程实施路径

要让“趣课程”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必须依靠内部机制的催化。在课程资源向儿童经验的转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像蚂蚁感知大地一样,用所有的感官去倾听儿童的话语、倾听教师的心声、倾听活动中每一个微妙的回响,进而将学习探究引向深处,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触摸到幼儿园课程变革的灵魂。在行动路径上,我们的做法是把握“三全”原则。

全要素——联通资源,指向儿童的多元经验。幼儿园课程是由各要素按一定关系构成的结构功能系统,其规划需诉诸整体性思维,需要我们用整合、联系的眼光去投放材料、设计活动。在“农趣”课程实践中,资源不再是独立单一的,而是整合流通的。以“创意丝瓜络”主题下“制作挂帘”活动为例,幼儿除了将收获的丝瓜络作为装饰主材外,还把虞山上的松果和树枝、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的树叶等,一起组合使用到挂帘装饰中,这些带有自然旅途记忆的“收集品”,生发出幼儿无穷的匠心与创意,不断促成新的教育生长点。

全经历——关注过程,指向儿童的学习品质。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言,“全收获”的理念,是要关注种植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对幼儿都是学习。例如,在“泥趣”课程后期,幼儿面对琳琅满目的泥艺作品,自然产生了创建“泥艺博物馆”的想法。于是,师幼共同开展了项目规划:发出招募令—设计图纸—召开听证会—建立游戏公约—分组分工。纵观整个过程,幼儿经历了规划、选材、测量、决策、倾听、表达、工具使用等行为和事件,既动手又动脑,是思维碰撞、激发灵感、深入探究的学习过程。

全领域——关注整合,指向儿童的全面发展。“趣课程”活动的呈现形态是多样的,可以和艺术、科学、语言、社会、健康五大领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生发出无限的教育力量。例如,“虫趣”课程中的“大蜗牛与小蜗牛”这一活动,涵盖了观察外形特征(科学)、测量对比(数学)、欣赏绘本(语言)、制作生态箱(艺术)、送蜗牛回家(社会)等多领域的内容。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激发幼儿探析自然密码、追寻生活意义、觉知科学真谛、感悟生命灵性、传承文化精髓都具有积极意义。

借助“三只眼”构建的“趣课程”,说到底是幼儿与万物生灵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与真实的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师幼共同追寻生活意义的过程。怀着坚守的信念、飞扬的情怀、超越的理想,我们且行且思、继往开来,力求让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掷地有声,让课程更贴近儿童的心灵。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26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