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无纸化测评不能止于求新求趣

发布时间:2022-07-06 作者:刘俐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双减”后,低年级不再进行纸笔测试,但不考试不代表不测评。当下,正值期末,多地多校积极探索低年级无纸笔化测评,如游园闯关、情景模拟、动手实践等,备受学生欢迎。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集中在测评的形式与内容衔接不紧密、评价目标未对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等方面。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促进“双减”真正落地,无纸化测评必须兼顾趣味性和实效性,稳扎稳打,创意生发。

与教、学脱离的无纸化测评徒增教师负担

目前各校普遍采取游园闯关等方式开展无纸化测评,有其合理性,但有些学校的测评已演变成了作秀,只过分地关注测评的形式,求新、求趣,不关注测评的内容,大大降低了测评的实效性。这种与教、学脱离的测评,在低年级阶段与中高年级阶段的衔接中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徒增师生负担。一些学校仍习惯卷面笔试,一些学校还在初步探索阶段,创新能力不足。

无纸化测评要测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各种形式的无纸化测评在加入故事性、趣味性的同时,不可脱离生活、脱离学习、弱化学科的知识性,更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让测评在“学科+学科”“学科+生活”中创意生发。

学校在设计无纸化测评时的初衷是着眼于学生向上发展的思考,将纸上考试转化为故事情境,让低年级学生在“玩中测,测中玩”,进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另外,学校在引导家长转变传统考试对知识的偏向考查时,在新的测评形式中更不可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否则,既没有偏向知识的纸笔考试,又看不见学生能力的成长,势必会加重家长的担忧、焦虑,也不利于家校协作育人。

期末测评应最终指向学生未来成长

评价的最终指向应该是激励学生成长,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无纸化测评并不是单纯地与传统的期末考试完全分离,也并不是一刀切地认为所有学科都应只有无纸笔化测试,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有质量地开展学期期末评价。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数学、英语这种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奠定知识基础的年段,就需要无纸笔化测评与学业能力测试并行,使知识巩固、检测与能力锻炼互为补充;而像音乐、体育、美术这样的综合性更强的学科,在无纸化测评中更能体现学科的特色与学生能力的习得。

无纸化测评既然是基于学生的成长,那关注核心素养、从多维度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乐评”“趣评”的无纸化测评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评价者还可以是班级联盟、家长义工,或者是班级推荐的学生代表,等等。多元化的主体评价让评价维度变多,对学生成长的评价也是多维度、多视角,更全面的,更能从真实的评价中看到每一个真实的人。

无纸化测评呼唤课堂教育与评价变革

无纸化测评在低年级阶段响应着“双减”政策,也承担着与中高年级的测评做好衔接的任务,这样的测评应该建立科学专业的评价体系,与教、学、考相联系。

顶层设计需做好方向指引。校长作为课程改革的带头人、组织者和推动者,更应该切实回应教育现代化的愿景,从顶层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做好无纸化测评的方向指引,促进学校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在无纸化测评的推进中,一校之长要有效组织,创造性实施,将测评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来,作为常态、长效的行动持续开展。

加大教研资源的投入。测评方式的变革也间接地指向课堂教学的变革。改变固有思维和传统方式,从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上进行改革,强调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相结合,强调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融合,这样“学科+”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集合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对完善的课程资源库,在师生共同拓展的课堂上,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下,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最终指向真实的生活实践。

开设常态化的主题实践课程。学校要坚守儿童立场,以契合儿童视角的自主化课程设计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收获真实成长。应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拟定不同的、连贯的、进阶的年段目标,开设常态化主题实践课程,通过真实情境、跨界体验、动手实践,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注重全面个性的非认知发展,让每个主题的实践课堂都看得见真实生长。这种常态化的主题实践课程为期末的无纸化测评做好了前期准备与衔接适应。

无纸化测评作为系统课程实施。要转变孤立的、没有体系也没有成效的无纸化测评,就应该将它作为一个系统的课程来实施。结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乐评嘉年华”主题情境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实践,主要可以从三个环节找准着力点。一是在现场推进环节,基于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学期期末要进行系统、科学而高效的评价。通过基于主题情境的活动设计,围绕衔接学科与生活的具体任务,融入多样化的新颖形式,观测学生的即时表现,打破单个学科的独立评价,更全面地看到学生的成长。二是及时总结。不同形式的“乐评嘉年华”活动后要及时对生长点与发展点进行梳理总结。在探索“乐评嘉年华”的落脚点中,要特别注重学科课程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落地。三是就测评的系统课程进行专项研究。从上到下,指导课程的具体实施,从下到上,实施过程中问题的深化再研究,这种螺旋上升式的课程研发会不断地使评价趋于完善,这样的评价也不断地激发和唤醒着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和潜能,回应着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践行。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6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