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跨”出教育均衡发展新高度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跨岛发展二十年纪实

发布时间:2022-09-17 作者:本报记者 熊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厦门岛内,到14所优质学校在岛外建校区,惠及数万名学生;从岛外师资匮乏,到10年间培养出137名教学领军人才、108名乡村市级骨干教师;从农村校硬件落后,到在福建省率先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20年来,厦门跨岛发展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时光回溯到20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的厦门,有限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岛内主城区。偏远的岛外农村校,有的教学楼破旧,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操场……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动员令。这一战略的实施,开启了厦门推进岛内外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20年教育跨岛发展,厦门“跨”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高度。 

岛内外教育一体化的“厦门共识”

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宽敞的标准化操场,远处是迷人的滨海旅游浪漫线……位于岛外的厦门市后田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区于2019年落成。虽然有70%的学生是随迁人员子弟,但学校教学质量一直位列同安区前茅。学校还利用面朝大海的优势,设立了帆船、帆板社团,农村娃与外来娃在这里也能享受逐浪大海的乐趣。

然而,后田学校的“前世”却具备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常有特征:曾经都是木结构校舍,到本世纪初时,才勉强有6间钢筋水泥结构教室,师资力量更是不足……

像后田学校这样的薄弱农村校,在以前的厦门比比皆是。

岛外大发展,教育要先行。2002年至今,岛内外教育一体化成为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共识。

从2004年开始,厦门市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集中建设一批农村义务教育项目;2008年,再设立扶持农村学校专项资金,连续3年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设施建设……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踵而来,使岛外教育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2011年7月,厦门市政府与各个区签订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确定了厦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

2012年9月,全市完成332所中小学和14个教学点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通过建设,不论是偏远山区的教学点,还是繁华城区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均按标准配置,农村学生可以和城市学生一样,在同样标准的塑胶跑道上运动,在同样配置的教室里上课,在同样的计算机室里遨游于信息空间。

今年新学期开学不久,位于厦门岛外高山上的同安区白交祠小学的学生,与远在30多公里外的同安区阳翟小学的学生,同上一节音乐课。通过屏幕,他们能实时听见城区教室的歌声,与城区的学生一起识谱、哼唱。2018年以来,厦门大力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行动,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工作,让农村学生和城区学生同上一堂课,同享优质教育资源。

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厦门市委、市政府持续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等行动,推进岛内外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教育答卷。

远离城区的小镇,也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岛外厦门新圩学校的改建与发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完成的。新圩学校现在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啦啦操、跳绳、乒乓球也都是其特色运动项目,学校还被认定为“福建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

“新楼房、新装备是外在的东西,我们更追求内涵发展。”新圩学校校长马光德介绍,学校不只是停留在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上,还要让这些农村娃和城里娃一样,得到全面发展。

“名校跨岛”的品牌效应

“我们实验小学翔安校区,同本部教学进度一样,写同样的校本作业,考同一份试卷。”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陈倩荣向记者介绍了该校翔安校区的情况。

厦门实验小学曾经是市民竞相追逐的名校。如今,随着厦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这所学校比肩的小学越来越多。而这所人们心目中的知名小学,也把自己的“家底”向远离核心城区的岛外迁移。

“除了5位新招聘的教师,其余教师都是从本部派过来的,不少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陈倩荣介绍,因为是新建学校,所以有的硬件设施甚至超过岛内本部。

在厦门岛外的翔安区,除了有厦门实验小学翔安校区,还有科技中学翔安校区、双十中学翔安校区陆续入驻。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落地翔安新城片区,与原有的幼儿园和中小学连点成片,汇聚成“一站式”优质教育配套资源。而这些资源,也成为区域吸引人才的“金字招牌”。

现在,名校跨岛发展的阵营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总计有14所优质学校到岛外建校区,所有项目建成后,将确保岛外每个区至少有2所优质高中学校,可提供近2万个高中学位。

名校出岛,也为岛外经济发展注入了“助推剂”。在厦门软件园三期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李祖明对两个女儿未来的教育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孩子小学可以上集美实验小学,中学上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不用操心她们的成长。”李祖明介绍,他所在的公司有100多名员工,多数都按就近入学原则,选择在附近的学校就读,孩子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不用愁。

名校出岛还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位于岛外的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已建校8年,如今,这所学校已成为家长、学生认可的名校。双十中学副校长黄雄说:“周边学校看到名校不一样的教风、不一样的管理方式会有所触动,所以来学校取经的人越来越多了。”

现在,岛外教师和周边名校教师一起教研、到名校听课已蔚然成风。有人说:“这打破了学校之间的藩篱。”也有人说:“这是倒逼当地教育不断进取。”

“名师出岛”的辐射效应

“名校出岛”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岛外,而“名师出岛”则把优秀的教育人才推向岛外。治教兴教,教师为先,人才为急。厦门在推动岛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本世纪初,厦门很多岛外教师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调到岛内工作,因为进岛不仅意味着进城,还意味着工资收入的增加。教师待遇的差距,也成为阻碍岛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8年,厦门启动教师薪酬改革,统一了城乡教师绩效工资标准和编制标准,做到全市公办中小学教师“同薪同酬”“同城同编”。这就意味着,岛外偏远农村的教师可与市区教师享受同等工资待遇。同时,市教育局还出台配套措施,对在农村学校任职的教师,在职称评聘上予以优先,这些措施保证教师能在农村安心教书,也让他们工作有了“奔头”。

今年4月,厦门市教育系统“名师出岛”启动仪式在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此前,厦门市岛内的一些名师也有不少在岛外带徒弟的先例,但此次“名师出岛”规模较大,并进行了系统规划。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实施“名师出岛”行动的通知》,对名师提出量化工作要求,具体包括名师要“跨区域带教”、要和岛外教师或教研组签订协议。

“岛内的名师带教组,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厦门翔安区第五实验小学教师陈惠真介绍,学校语文教师在厦门市小学语文林睿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课比以前上得更活了,学生更喜欢了。

翔安区第五实验小学最初由两所农村学校合并而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林睿名师团队到该校后,先从教师“基本功”抓起,团队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手把手教教师如何“站稳讲台”。同时,林睿本人也经常上示范课,还带着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学习命题,在她的带领下,学校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郑宝珍是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美术学科教研员,也是正高级教师。从2006年起,她就开始带着岛外的教师一起做课题研究,并与他们一起收获成长的快乐。

2006至2010年的4年间,郑宝珍和一批岛外年轻教师承担了市级课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的研究工作。接下来,她又和岛外的团队成员一起,承担了一批省级、国家级课题。10多年来,团队教师开发了1个地方课程、30多个校本课程,并带动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  

现在,岛外4个区也陆续培养出一批名师,成为当地教育的中坚力量。从“名师出岛”到自己培养名师,厦门名师从岛内“跨”出,也“跨”出人才培养的新高度。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17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