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生活实践场”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发布时间:2022-10-30 作者:黄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双减”“去小学化”和“幼小衔接”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义务教育阶段改革,旨在构建有序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推动幼小双向衔接作为重要任务。同样,学前教育阶段也围绕课程质量提升进行着探索。如何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是幼儿园需要攻克的难题。

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内容脱离幼儿生活、教师和环境难以充分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家园教育合力不足三方面问题,我们从“生活实践场”切入,构建了在真实生活情境下支持幼儿自主体验学习的课程样态。“生活实践场”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解决真实问题,积极主动地与空间、材料和人互动,发展幼儿面向未来学习与生活的能力。

学习内容的“三个来源”:遵循幼儿生活逻辑,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幼儿的真实生活和所处环境有重要的发展价值,然而幼儿园“过度设计”的活动常常与其现实生活相割裂,部分家长将教育片面理解为数学、拼音、汉字等知识学习。事实上,幼儿的成长历程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和问题作为活动开展的逻辑起点,最终也将回归幼儿成长所需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应当注重幼儿的内心需求,挖掘生活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和家庭等不同场景下延续,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遵循幼儿生活逻辑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与衣食住行、四季轮转、节日文化和社会热点等话题有关的生活内容。例如,我园联系节日民俗美食和季节食材开展“健康饮食推介会”,幼儿在美食制作活动中学会洗、切、择、搅、拌等厨房劳动技能,积累食材知识,收获健康饮食观念,感受饮食文化等。二是借助街区场景开展的生活实践活动。幼儿能在商店、志愿者工作站等场馆中进行生活活动,建立人际关系,习得社会规则,养成责任意识等。三是幼儿在班级发现屋、兴趣角或问题墙提出的问题,即幼儿生活中的发现、对世界的疑问或其他感兴趣的内容。

总体而言,生活实践场的学习内容关注幼儿对生活的感知,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确立合理期望和领域关键经验,支持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借助生活实践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能共享教育资源,引导家长理解“生活即教育”理念,共同展开幼儿生活实践。

学习环境的“两大模块”:环境生活化,拓展多场景下的学习

教师常常缺乏为幼儿提供生活化场景的条件,或仅在集体活动中模拟生活片段。因此,尽管教师承认生活的教育价值,但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过于强调教育目的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局限于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区域游戏和班级管理高度控制,容易忽视生活环境和具体问题中存在的体验、判断、协商、合作、反思、调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机会。对此,幼儿园整体创建了“微社区”生活实践场,用环境的变化带动观念的转变,让教师在“与孩子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教师与环境共同唤醒、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园的“微社区”生活实践场将幼儿园环境整体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公共空间的“共享实践场馆”,按照幼儿对园所对面步行街的观察设立了街区模拟景观和书店、服装店、餐厅等场馆,幼儿可以在场馆内获得生活体验。二是班级和班级组合单元的“班级小家”,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要创设支持性环境。小班为满足幼儿对爱与归属感的突出情感需求创设了家庭场景,在教室内投放沙发、床等小家具,由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布置,形成多处娃娃家。中大班之间的公共餐吧满足了幼儿日益增长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幼儿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与同伴私密聊天、共同阅读、制作果汁等。大班的“小学课屋”是小学学习情境的微型再现,发布任务清单,如随着季节调整生活作息的任务、整理班级的任务、家庭清洁日任务等,幼儿可自主领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入学做好准备。

学习过程的“两个模式”:帮助幼儿自主管理,培养学习能力

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教育,比如教师的高度控制、家长的包办代替,挤压了幼儿在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机会,也不利于幼儿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因此,为了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其后继学习奠定基础,生活实践场采取“N+1+1”课程模式和大课间模式,将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的管理合作伙伴,重视同伴间的相互学习,给予幼儿充足的机会去探索,帮助幼儿提升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本领、品德与习惯。

“N+1+1”课程模式平衡了幼儿发展的外部合理期望和内在个性化需求,“N”代表每个幼儿多点散发的个性化学习,两个“1”分别代表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预设课程,以及班级教师基于观察生成的学习共同体的集体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转变在于扭转教师对教学流程和幼儿学习进程的机械观念,为幼儿自主尝试、多面探索甚至循环往复的探究过程给予充足的空间,支持幼儿采用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究问题,让幼儿能够充分迁移与拓展经验,培养学习能力。

与“N+1+1”课程模式相对应,生活实践场创设了“实践共同体”学习平台和“自我个性化”学习平台,并建立了大课间模式,通过“自由人”角色、体验小分队及自主预约学习的方式增加学习时间的弹性。除去餐点、午睡等生活环节,每天上午2小时和下午1小时都是大课间自主游戏时间,幼儿所在班级在当天预约的场馆开展“实践共同体”集体学习,幼儿可自选时段进入场馆。在集体学习之外,幼儿便是“自由人”,可以进入预约的场馆进行个性化学习,或参与生活实践场的其他活动。因此,在生活实践场,幼儿能够自主决定参与个性化学习的时间、集体学习的时间以及共同学习的伙伴,成为学习的主体。

幼儿是有能力的人,教育要为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需要支持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幼儿园通过“生活实践场”还原生活情境,充分支持幼儿积极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体验学习,保证幼儿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实现经验的连续性发展,同时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在构建“生活实践场”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共同转变了教育观念,支持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景下展开活动,尊重幼儿的自主尝试和自我管理,引导幼儿养成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及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中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30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