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个课堂”提升职业本科生工程素养

发布时间:2022-11-08 作者:于立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由追求规模化发展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但当前最大的一个难题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错位”现象。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作为首批职业本科大学之一,依托产业发展导向的“三进三延伸”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素养培育为核心,立足“四个课堂”,培养能够生产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从事成果转化的现场工程师,推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助力职业本科生工程素养提升,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全面对接。

工程素养是指能够在生产一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和工艺的优化创新的能力。围绕工程素养的培育,职业本科生应具备以下核心能力:一是掌握工作原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二是具备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三是解决实际问题,把构思变为现实;四是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夯实第一课堂:掌握工作原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依托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目标岗位群,凝练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开发了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学生的核心能力达成度为标准,通过项目化、流程化教学,建立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联系,保证课程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横向协调性,以及课程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内容、项目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纵向一致性,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有机对接,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推动了由培养“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和提升。

学校立足数控多轴加工设备在生产和实践教学方面的需求,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魏艳东的带领下,由机制、数控、电气、软件等专业师生组成团队,自主研制成功小型多轴数控机床。该机床不仅能够满足生产实际与实践教学需求,还能高度再现生产一线中机床检修、整机联调和精度检测等复杂技术场景,带动开发了机械传动装调、主轴装配调试、机床电气连接、系统参数设置等多门模块化课程。学生依托具体工作项目,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复杂部件多轴联动加工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床电气结构与控制、机床机械结构与装配、机床故障与诊断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实现了机械设计、机械装调、数控编程、机床操作等岗位核心技能的融会贯通,分析复杂技术问题和制定优化方案的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优化第二课堂:依托科技平台,强化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河北省仪器仪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完整体系。通过课上经典案例分析、大赛指定问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攻关三个层次的创新实践,构建以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指引、以解决现场技术问题为落脚点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校在专业课中融入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实现专业课程、技能实训与创新赛事、创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建成专创融合课程165门。学生通过课程拓展、项目研发和双创实践,实现“创意—延伸—孵化—扶持”的四级递进,提升技术创新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形成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闭环。

以北京冬奥会前后掀起的全民冰雪运动热潮为契机,热能工程系教师陈立海组建了个性化冰雪运动头盔师生研发团队,将产品研发与专创融合课程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形成创意方案,综合应用3D打印、逆向扫描、数值风洞等先进技术,设计出个性化冰雪运动头盔。在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合众创空间的孵化和学校的扶持下,该团队组建成立承德斯塔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冰雪运动头盔已通过国标和欧标认证,顺利进入市场。以该项目的研发为基础,团队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多项,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

近年来,学校学生获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60余项,含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刷新了河北省最好成绩;带动万余名学生参与应用创新项目研发,260个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85个项目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扎实提升。

    拓展第三课堂: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与中石化、华为公司、万华化学等380余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5个,组建工程实验班30余个。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化、探究式学习,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和技术难题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程参与技术攻关过程,形成“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典型成果进课堂”的新模式。

化学工程系教师高洪成在唐山冀油瑞丰化工有限公司实践锻炼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作业使用药剂成本高、处理时间长、效果不佳,需要依赖第三方企业。教师将该情况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引入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本科生课堂,组建了学生研究团队。经过反复实验,不断调整方案,优化工艺,完成了实验室阶段测试,并依据实验数据确定了现场放大试验实施方案。该方案被企业采纳,以此为基础自建了废弃钻井液泥浆站,大大降低了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教师将完成该项目过程中的知识点、工艺作为典型成果引入到“油田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作为胶体化学知识点中不同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对胶体稳定性影响理论的案例,实现了理论知识与企业真实案例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对“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认知过程。

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克210余项技术难题,包括10余项企业“卡脖子”难题。师生解题过程又以“典型成果”的形式走进课堂,完成56门课程的420个工程案例汇编,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完善第四课堂:立足工程现场,重视处理生产一线问题能力培养

学校以政府引导为支点、以行业聚合为节点、以企业需求为重点,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培养具备统筹调度工程现场、优化资源配置、判断整合与分析决策、处理生产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工艺设计、过程监控、复杂操作和现场管理的现场工程师。学校建有承德市工业创新中心等两个产教融合基地,与长城汽车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5个,形成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企业技术专家为师资、以企业生产实际为科目的实境训练场。学生通过接受与就业岗位无差别的工程现场实训,提升了职业岗位适用度和岗位胜任能力。

在中石化顺北油田校企合作共建的“胡杨产学研中心”里,师生同企业技术人员一道,针对顺北油田储层段高密度钻井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顺北油田储层段高密度钻井液常规加重剂存在无法酸化、铁矿粉冲蚀严重的缺陷,亟待优选出一种密度高、沉降稳定性好、管材冲蚀率低、性价比高的可酸溶、低冲蚀加重材料,构建高酸溶率的不同密度范围的钻井液体系,以提升顺北区块钻井液储层保护效果。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学校派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与油田技术人员共同承担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任务,将学生的培养从教室、实验室延伸到企业一线的真实工作环境。从指导学生熟悉井场各岗位工作流程、掌握工作内容,到开展现场仪器设备标准化操作、准确测试分析性能参数的综合训练,再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现场技术难题,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学生们逐步具备了熟练操作岗位仪器设备、设计与调整钻井工艺参数、分析与处置钻井过程复杂情况、现场技术管理等处理生产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作为现场工程师必备的既“工”且“师”的工程素养。

立足“四个课堂”,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将培养职业本科生理实结合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处理生产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相融合,实现了对现场工程师工程素养培育的全覆盖,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衔接,为职业本科教育高点起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系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0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