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公益机构合力破解乡村美育设备缺乏、人才短缺等难题——

社会力量吹响乡村美育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2-11-22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博智 李小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走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的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中国合唱童话县”的标志,“中国合唱童话县”的logo印在所有安仁县艺术活动的册子上;立在稻田公园里的“中国合唱童话县”大幅牌匾是该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安仁县的农村学校占到了全县学校总数的80%以上,儿童合唱现已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而在2012年之前,本地的大多数学生都还不知道合唱为何物。

2013年,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试点在安仁县推广合唱公益普及项目,2015年,正式推出了“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公益项目。9年来,每年举办一场童声合唱展演,一批音乐教师成长为优秀的合唱指挥,52支校合唱团长期坚持日常排练,做到了班班有歌声,人人爱合唱。如今,项目已经在全国19个县推广。

歌声不仅飘荡在湖南安仁,2022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山区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44位山里娃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在歌声中,奥林匹克会旗慢慢升起又缓缓降下。将这群学生带出大山的是邓小岚。2004年起,退休后的邓小岚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帮村里修建了校舍,教山里娃学音乐,助学生树立信心,种下梦想的种子,18年间培养了近200名学生,现有10余名学生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像德清基金会、邓小岚这样将视角和着力点放在乡村美育上的公益机构和个人还有很多。为解决乡村学校美育设备缺乏、人才短缺等问题,进一步补齐短板,把乡村美育办好,许多公益机构都在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乡村美育遭遇现实难题

2018年,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徐永光参加福建省乡村振兴会议时,邀请福建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做了一个全省希望小学音体美开课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全省480所希望小学,有一半以上没有开设音体美课或者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体美教师。

种太阳是一家发起于2009年的非营利性教育公益机构。2019至2021年间,该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在走访了四川省泸州市、湖南省永州市和湖南省湘西地区近30所乡村学校后发现,受乡村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限制,这些地方的乡村学校专职美术、音乐教师极其匮乏,许多学校的美术、音乐课都由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兼职上。

不仅师资缺乏,相关设施配备情况也不容乐观。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王英奎曾调查过辽宁省6个县区的美育设施情况,综合来看,小学、初中、高中音乐学科器材配备率在58%、61%、45.5%,美术学科器材配备率分别为62%、66%、72%,村级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器材配备率分别为35%和45%。设备、器材老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美育教学与活动的需求。

与师资和设施配备不足相关联的是课程质量堪忧。种太阳负责人李可欣发现,在很多学校,由于教师不具有艺术专业背景,也没有经过相关培训,所上的相关课程毫无趣味可言,教师也深感负担重。而学生们的上课体验是,美术课照着样板模仿,音乐课跟着录音一句句学唱,多元的艺术课程变成了模板化的训练。

同时存在的是,仅有的乡村儿童艺术师资人才面临大量流失的现实难题,与“引进来”同样难的是如何才能“留得住”的问题。很多专业素质强的美育教师或受自身规划影响,或因升迁和学习机会较少,都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显示,2020年农村小学有在校生6522.3万人,庞大的儿童青少年基数对乡村美育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单从美育来看,城乡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乡村学校美育专业教师及其培训资源匮乏;美育课程数量少、质量低、考评弱;乡村学校美育硬件配备使用率低,乡村校外美育资源缺乏及城乡教育美育理念存在差距等方面。

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126个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努力缩小城乡之间艺术教育的发展差距。同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创建了449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由于教育部的重视与引领,农村中小学美育师资得到很大缓解,美育的设施设备有很大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社会力量的针对性支援也让农村美育短板得到弥补。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这也为系统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指明了方向。

乡村学校美育建设是系统工程,包含对美育政策、美育研究、美育课程、师资培训课程、展示舞台及支持网络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的教师“本土化”问题更是需要采取综合性的举措加以全面提升。只有全社会紧密协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才能有效推动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的大发展。

    美育从校门口延伸到村口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筸子坪镇,村庄依山而建,一湾小河环绕错落的农田,朴实的乡村生活让人似乎走入时间的深处。

远处阡陌间,一列参差不齐的队伍,是种太阳音乐工作坊专业导师邹頔带着当地的学生在采风,他将音乐课堂搬到了田间。不仅如此,他还结合民间艺术形式,按照当地传统,用生动的舞蹈动作和鼓乐再现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劳动的情景。“这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展示了年轻人的精气神。鼓声人声响于青山之间,致敬祖先。”邹頔说。

王英奎说:“公益组织要结合农村中小学的环境和乡土文化实际情况,制定方案,选择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增加戏曲、皮影戏、木偶剧、民间剪纸、泥塑、编织等更多形式,在开展学校美育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加强非遗的传承与研究。”

站在安仁县的稻田里,德清基金会发起人李克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乡村美育要真正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来,一方面需要融入当地文化,另一方面要走进田间地头。”

2022年六一期间,德清基金会邀请了7支来自安仁边远学校的合唱团,接近400人,在乡镇的稻田地里搭建舞台,举办了第一届菜花冲合唱节。合唱节做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邀请村里老人前来观看合唱节,尝试把合唱活动从校园延伸到村口,真正走向村民大众。二是积极探索“面向人人”的帮扶模式,让从来没有音乐课的村小也能上起有质量的音乐课。

由于合唱团学生不少来自村小,德清基金会专门邀请了湖南省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刘宇田团队、长沙市天心区徐杨名师工作室团队和当地的4名优秀音乐教师,分别从合唱团和音乐课堂两方面着手,开展“点对点”的悉心指导,使得学生们有机会直接进入长沙名师的音乐课堂,而合唱团由优秀指挥名师直接指导,真正让每一名乡村学生都接受到有质量的音乐教育。

    各方力量编织美育大网

为解决乡村学校美育教师人才缺乏的问题,许多公益机构在从外部输入美育资源和师资的同时,开始注重乡村学校美育教师“本土化”的培养。

其中,有的机构通过引进志愿者、专业人员及相关课程破解当地师资难的问题。如美丽中国通过输送中长期支教教师为乡村补充优质师资,经过严格的选拔系统,各科目的优秀人才在通过专业培训后,支教教师利用至少两年的志愿服务时间开展高质量的一线教学工作,不仅将外部优质美育资源引入乡村,对于改变乡村音乐、美术等美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公益机构将重心放在提供培训资源和为本地教师赋能上。德清公益基金会的快乐合唱“3+1项目”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构建本土化培养循环系统: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们走出县城到大城市里集训,让专家到县里对教师进行培训,“点对点”的陪伴教学解决了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鼓励教师间形成“强帮弱”并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提高当地美育教师整体水平。

种太阳则基于乡村教师缺乏美育经验和能力,以及乡村儿童缺乏美育资源的现状,将独创性的乡村美育课程嫁接到专业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理论框架上,形成了一套开放的、易操作的符合乡村儿童发展认知的乡村美育课程。

一些机构侧重构建社群和支持网络。比如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项目的运行争取到了安踏、迪斯尼等捐赠方的支持。充足的资源使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艺术渗透进生活和课程中,其课程设计也更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与捐赠方的良性合作也让儿童艺术作品产出有机会面向社会传播和展览。

面对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也有人开始尝试培养兼职美育教师。沅江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现有6万多名中小学生。“虽然有音乐课,但常常被挤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专职音乐教师。”

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教授郭声健从2020年开始,带领31名教授、中小学名师、博士、硕士一起,自觉自愿地走进湖南省沅江市,尝试将乡村学校的语数外及其他学科教师培养、培训成合格的音乐教师。如今,49位非科班出身的美育教师成为49台美育播种机,带领农村学生进入美的殿堂。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颗颗美育种子正在被种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学生看见了“美”,乡村学校遇见了“美”,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农村学校美育正绚烂绽放。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