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直播助非遗传承走出新路

发布时间:2023-04-26 作者:陈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两名学生在调查研究后,切实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痛点、难点,于是化身主播在短视频中介绍自己团队与非遗大师合作设计的“竹梦令”系列竹编包。不少网友刷屏留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带货多多益善。”

长期以来,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是困扰非遗传承人与文化工作者的难题。而短视频平台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传播媒介,为非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获得非遗打赏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金额同比增长533%。许多非遗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了新舞台。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非遗的文化魅力在短视频平台上得到了充分释放,而短视频平台赋能非遗,也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活力。

非遗生发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之中,从来不是曲高和寡,在当下更不应偏安一隅。移动互联时代,平台化媒体所具有的链接属性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环境。无论身处何地,非遗传承人通过手机直播就可以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传播非遗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点赞、打赏规则下,非遗内容的创作者受到激励,在内容生产与艺术呈现方式上不断创新。这客观上增加了非遗内容的创作活力,并逐渐催生出更加适应当前传播环境的非遗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获得稳定且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传承群体。平台化媒体的属性之一是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生产。非遗内容在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上传播,意味着年轻人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非遗甚至成为传播者、创作者。同时,年轻群体的思维活力也为非遗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不难发现,年轻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中创作的非遗内容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喜爱。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被非遗创作所吸引。他们或为非遗点赞,成为其粉丝,或参与其中,成为非遗传承的接力者。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上对年轻人的吸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文化形态仍然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使年轻群体参与到非遗传承中,为打破非遗传承的难点、痛点找到了破局之道。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6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