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清“帘”的前提是倾听

发布时间:2024-05-21 作者:吕小宁(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闻回放

最近,“多地高校禁止学生挂床帘”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争议——背后涉及消防安全、高校管理、学生权益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禁止学生悬挂床帘的规定引发了一些学生的不满。他们认为,床帘的存在是合理的,不仅能保护个人隐私,还有助于避免一些因个人生活习惯不同而带来的摩擦。

    主持人语

高校挂床帘现象集中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在集体生活背景下对个人隐私、独立思考、情绪调节及社交策略等方面的重视和应对,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探索自我与适应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本期三名青年作者所言,床帘背后承载的是大学生对个人生活和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切不可对此进行“简单治理”,而是应当以此为契机,倾听、了解和充分尊重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优化策略。

    青年说

部分高校清“帘”行动引发的讨论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空间与集体生活之间的界限,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个性化尊重、心理安全感以及自我表达的需求。因此,这一争议为高校改进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深入倾听并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石。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床帘不仅是隐私保护的工具,更是个人情感寄托的空间。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研、学生座谈等形式,全面直接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对于宿舍环境的真实需求与期待。这种开放式的沟通机制,不仅能帮助学校及时调整管理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还能增强学生对学校决策过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争议的出现,往往也是创新与改革的契机。面对床帘争议,高校不妨引导学生探索“他律”与“自律”的平衡点。比如,制定合理的床帘使用规范,限定床帘的面料、尺寸,在保证宿舍的整体安全、整洁的前提下,给予学生适度的个性化选择空间。同时,引入宿舍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帮助学生提升个人安全意识,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宿舍内部的正向互动。

床帘争议虽小,却折射出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一大挑战:如何在保障学生权益与维护校园秩序之间找到最优解。相信高校通过了解学生诉求,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床帘治理的难题,更能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1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