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后备骨干成长营”学员代表在学校礼堂庄严宣誓“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学校供图
编者按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时,寄语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如何把青年教师的青春力量汇聚成教育发展的蓬勃动能?本期重点分享青年教师培养的学校经验,为学校层面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敢闯会创的青年教师队伍提供借鉴。
学校行动
当行政办公室向青年教师打开
刘艺慧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在2019年独立建制时,就有70个班级、3200余名学生,师资队伍的突出特征是“新”:新教师多,“90后”教师占到80%,行政团队新手多,缺乏学科领头人。为此,学校打造“后备骨干成长营”,核心目标直指教师队伍中的结构性问题:既要培养专业精湛的教学骨干,也要锻造善于管理的教育领导者。因此,成长营采用“双轨并行”模式,将专业发展与行政管理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参训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入行政部门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学习,这种“专业筑基、管理赋能”的双重滋养,让教育者的多元潜能得以开发。
一是“双向奔赴”选学员。学校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窠臼,摒弃了传统的“领导推荐制”,采用“自主申报+多维评估+党组织会议终审”的公开选拔模式,即教师选择想去跟岗的部门,跟岗部门根据教师的综合表现,确定是否选这名教师。学校还会关注、动员那些特别优秀却没有勇气报名参与的教师,最后由党组织会议集体决定后,公示跟岗教师及部门名单,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放到锻炼岗位上来。
二是“双重培养”育人才。学校致力于打造科研创新特色,所以成长营针对教师团队特质及学校人才缺口,采用“双重培养”模式,跟岗教师不仅要学习跟岗部门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还要学习该部门教科研项目的撰写,筹备、参加该部门的各种重要比赛、活动。为保障跟岗教师学有所成,学校聘请部门主任为管理导师,平时注重言传身教、手把手带,外聘名师、特级教师为专业发展导师,定期进行听评课指导,帮助他们实现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双提升”。
三是“二次参训”多历练。在第四批成长营跟岗结束后,学校发现报名跟岗的教师数量与素质都有所下滑,学校打破“一轮培训”的局限,建立“跨年度二次参训”机制,允许教师根据发展需求二次参训,选择其他行政部门跟岗,为复合型人才成长开辟通道。
四是“两种方式”展成长。结束跟岗后,教师要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专题汇报,说感悟晒成长。学校还会放手让他们去核心参与、筹备学校重大活动,如学校首届毕业晚会,加强实践锻炼。
经过5年探索,参加过成长营的38人中有22人成为学校管理中坚,2名管理骨干奔赴集团内另两所小学担任书记、校长职务,2人成长为中层正职,7人担纲副职,7人成为学科教研组长,还有3人获市新秀称号,1人获评区能手,29人获区新秀称号,他们在学校各领域闪闪发光。
例如,已是德育处主任的窦一凡指导15人次获得省市区辅导员风采大赛特等奖,自己也成长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青联委员”;已是教师发展处副主任的潘祝青指导一线教师申报课题,实现普通教师省、市级课题“零的突破”,她核心参与的教学成果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当行政办公室向青年教师敞开,教育的奇迹悄然发生。如今,38名参训教师如神经末梢般分布在学校各领域,正在以基层创新的方式重塑组织DNA,使学校成为持续进化的有机体。
(作者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用红色精神照亮青年教师成长路
本报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程根莲 陈卫东 邓建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党为“两弹一星”事业创办的红色大学,建校之初就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著名专家。近年来,在中国科大,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科研岗位,成长态势喜人,青年教师作为主要参与人的科学研究不断突破。截至目前,中国科大高层次人才中,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近70%。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科大的青年创新人才持续涌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红色精神是这里青年教师成长的动能引擎。
精神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我很怀念我的导师吴杭生院士,是先生带我走上教学之路,站稳三尺讲台。”全国模范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在学校新进教师入职欢迎仪式上的分享,让现场青年教师为之动容。
“无才不从教,无德不为师。不要为了培养一个数学家,而刻意去培养数学家。首先要培养‘人’,然后再培养‘家’。”从教40年的国家教学名师程艺的话引导教师进入了深度思考。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吴恒安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报告会上的真诚分享,获得青年教师阵阵掌声。
…………
新进教师入职仪式、教师节、校庆日这些特殊的日子,让中国科大每年的9月都令青年教师心潮澎湃。
在9月,学校会精心举办“校风传承月”教师系列活动,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让每一位新科大人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比如,2024年,学校出版《教育家精神事迹选编》,发布弘扬教育家精神宣传视频《笔书瀚海》,策划《红专琢玉 理实铸魂》诗歌朗诵节目,组织弘扬教育家精神报告会、新进教师升旗仪式、教师节观影活动等。
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入职仪式上都会收到一本《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纪念册,里面有一盏科大灯,寓意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用红色精神照亮青年教师职业路。
在青年教师群体中深入浸润教育家精神,在润物无声中让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素质不断提升。
制度创新,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近年来,中国科大在人事人才制度上不断改革创新,目的就是为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提供发展空间。
针对刚毕业博士、博士后等青年教师,学校建立聘期制科研队伍制度,规模已超过1500人,成为学校科研产出的生力军和后备优秀人才资源库。通过深入实施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墨子杰出青年特资津贴等,不断加大对聘期制科研队伍的支持力度。
针对副高、进校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瓶颈期的骨干教师,学校实施“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及时给予经费支持。
针对特别优秀的正高级人才,学校建立学术荣誉体系,设置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等岗位,激励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步。目前,学校在编教师中已有近200人纳入学术荣誉体系。学校充分发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作用,支持青年教师在科研攻关中“揭榜挂帅”。
通过明确不同系列岗位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方向,薪酬分配在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保障和激励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
关怀精准,全过程培养青年教师
为了精准支持青年教师成长,中国科大每年都会对教师的思政水平及整体成长状况进行调查。调研发现,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需求和困惑大有不同。为此,2022年,学校创设“众言沙龙”品牌交流活动,搭建“众行课堂”培训体系,让青年教师在每个阶段都感觉到被支持的温暖。
“众言沙龙”每月一期,聚焦青年教师关心的心理健康、导学关系、女性教师等主题。截至目前,已举办近30期,累计超过2000人次参与,让很多阶段性问题得以化解。
“众行课堂”系列培训是以组织课程或活动的形式,为新进青年教师、青年骨干教师、职务晋升教师、科技领军人才等不同层次教师提供分类成长支持:针对新进教师,学校会开展国情校情学习,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亲授“入职第一课”,组织传帮带活动,帮助新进教师快速融入;针对职务晋升教师,学校会带领大家重温师德、师道、师礼,帮助大家在新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针对青年骨干教师、科技领军人才,学校会带大家重温“两弹一星”研制历程,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通过分层次多角度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每年超过300人参加。
“科学家前辈们在艰苦条件下,能够作出如此重要的贡献、为国争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物理学院赵文参加完培训后备受鼓舞,“我们今天有责任、有义务完成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常晓军在培训期间颇有感触:“这种培训让我亲身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与集体主义精神,继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奋发向上。”
思享
青年教师思政建设的学校策略
余娟 吴又存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先锋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不仅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国家未来。
那么,学校层面如何加强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
政策领航,形成行动向导
面对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应该怎样、不该怎样,如何挺膺担当,如何创造性工作?政策规范犹如“行动指针”,不仅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能使其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譬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指出,“加强教师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不懈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推动广大教师在遵循政策规范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自律精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
文化铸魂,积淀内在动力
文化涵养是内在素质的体现,包括知识储备、思想深度和道德修养等。青年教师不断积淀文化涵养,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素材,还能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精神滋养,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例如,学习儒家“仁爱”思想,教师能够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内化为职业操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吟诵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的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教师可以体悟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因此,学校应大力倡导将诗词歌赋等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用浓浓的“文化味”熏染课程的精神特质,让青年教师自觉接受文化浸润和思想洗礼,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实践淬火,培养现实能力
青年教师若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感性认知,讲课容易脱离实际,思想境界也难以提升。学校应带领青年教师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现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既要赴上海浦东、深圳等科技创新重地参观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物化成效,也要深入西部老区到农民家里看看,加深对中国社会的整体了解,强化对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
青年教师走向社会,认识中国,放眼世界,是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了解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历史,感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的现实路径,可以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
(作者余娟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又存系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武汉市解放中学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微评
青年教师需要“看见”与“信任”
韩东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肩负着教育的未来与希望。然而,一些青年教师却陷入了“倦怠、躺平”的发展困境。要破局,学校必须用“看见”和“信任”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看见”是让青年教师成为教育舞台主角的关键所在。青年教师初登讲台时,心中都怀揣着对教育的美好憧憬,渴望把前沿教学理念和独特教学设计落到课堂上。如果学校拿“经验不足”“有待磨炼”来简单定义他们,忽视他们的声音,将他们的创新想法视为“不切实际的幻想”,青年教师的教育热情必然会被打击甚至消失殆尽。
学校不妨精心设计活动,让青年教师“被看见”。比如,安徽省淮北市人民路学校设立“新锐教师”专项展示活动,让教龄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在优质课中展风采,在“青力青为”座谈会上分享教育故事,每月举办“一米阳光”校长座谈为青年教师搭建专属交流平台……这些举措是“霍桑效应”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当青年教师的精彩表现被认可、作品被展示、建议被采纳时,这份“被看见”的喜悦便会转化为他们持续奋进的动力。
“信任”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强大催化剂。尽管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上有欠缺,但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充满无限可能。人民路学校采用“适度放任”原则,给予青年教师尝试和犯错的权利,制定“容错清单”,为青年教师创造安全的创新环境,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数学组青年教师研究编写并推广四门校本课程。当青年教师感受到“被信任”时,就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进而在整个教师团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生态。
(作者系安徽省淮北市人民路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宝武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