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对多样性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具体”的内在统一性的把握,是追问与反思之学,也是爱智之学。哲学素养是指主体学习哲学理论知识,形成哲学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分析解决中的知识、思维、意志和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哲学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哲学高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塑造坚韧意志品质,以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超越自我、贡献社会。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鉴真理甘甜,探索人生意义,淬炼真善美境界。
从世界观来看,哲学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把握世界大势,品鉴真理甘甜。哲学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问,它从最抽象的角度把握世界的一般规律,而只有把握了这些规律的人,才能把握世界大势。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能够在自觉活动中存在,把握世界的规律。黑格尔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由于人有思想”。《论语》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不仅是道德境界,更是对真理的体悟、践行。这种世界观既体现了儒家的整体性认识,也契合了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将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根本目标。
从人生观来看,哲学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格致人生哲理,探索人生意义。当前,有些大学生感到空虚、迷茫。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人生观与哲学密切联系,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往往就会有怎样的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广大青年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树立正确人生观。思政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明确人生方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从价值观来看,哲学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秉正价值取向,淬炼真善美境界。所谓价值观,通俗地说,就是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判断标准。树立正确价值观,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善于明辨是非。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价值观,才能坚定意志,提升自我认知,保持自我的整体性和一贯性。树立正确价值观也是一个从求真向求善转变,最终升华为真善美统一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思政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价值取向,成为真善美的践行者。
从哲学高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哲学高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意味着形成强烈问题意识,养成哲学思维方式,掌握哲学方法。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就是哲学思维方式,是运用理论知识、逻辑推理和哲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能力是一种前提性追问和反思能力,是引领实践的思想力量,也是哲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要掌握各种论证和推理方法,把握辩证思维方法。首先,要掌握抽象力。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他所说的这种抽象力代表着哲学高度,是对经验、具体和表象的理性提升、凝练概括和本质升华,可以帮助大学生透过一般表象的经验,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知,实现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进阶。其次,要提升实践力。哲学尽管是抽象和理论化的,但又是实践和应用性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维方式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反思和调适、批判和变革,从而与时代变迁相适应。当代大学生要敢于面对世界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内涵意蕴,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思政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现真理,这正是哲学思维与思政教育目标的高度统一。
成为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主体力量
提升哲学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把握时代脉搏,涵养文化自信。
自觉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早在少年时代,马克思就追求真理、向往自由,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为全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理想:“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所理解的“自身的完美”其实就是实现人类幸福,这是崇高的志向、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代大学生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胸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哲学理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要确保方向正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和党的创新理论,并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哲学思维能力,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自觉投身新时代伟大实践,把握时代脉搏。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代表着哲学高度,也代表着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投身实践既是哲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的使命。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大学生要用复杂系统思维去把握全方位、立体化、现代化的人类实践,具体来说,就是速度之快、影响之深、领域之广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和科技智能化。哲学素养提升,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塑造提升。这种主体能力要求大学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通过实践方式、哲学方式和科学方式等,自觉把握对象世界,自主创造符合青年内在本性的外部世界,自由追求美好未来世界。在哲学素养的提升中,大学生不断发挥创造性,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主体力量。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这正是哲学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
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自觉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代大学生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文化和价值观念交融碰撞,有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受到不良思潮、意识形态的侵蚀破坏。健全人格的培养、理想信念的陶铸、意志品格的锻造,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智慧。比如,《大学》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让大学生精神家园厚实、充盈、饱满的重要养分,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遵循,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思政教育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中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8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