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面对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近视率攀升等现实问题,武汉市以大课间改革为突破口,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来抓。通过重新分配每日课程时间、延长大课间至40分钟、提升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兴趣及运动强度等多种举措,确保了学生有更充足的体育锻炼机会,取得了良好的身心健康促进效果。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中小学都在积极探索学校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涌现出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秀案例。例如,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创新体育课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框架,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男生练习橄榄球、篮球等力量型项目,女生则参与花样跳绳、健美操等柔韧性训练。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安排,既考虑了学生的生理差异,又激发了他们的运动兴趣。西安市雁塔区高新路小学将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通过腰鼓操、民族舞、戏曲操等特色项目,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传承了民族文化。
然而,教育观念要想实现从“成绩优先”转向“健康第一”并非易事,许多学校在推动这一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如某些学校采用“阴阳课表”应付检查,将本应该用作体育锻炼的时间挪作习题讲解或写作业;个别体育教师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将体育课上成了理论课,学生上完一节课脸不红、心不跳、汗不出,起不到锻炼效果;还有个别家长质疑运动时间挤占学习,甚至要求学校缩减体育课时,将体育课换成语文、数学等课程。出现这些问题,本质是受“唯分数”“唯升学”等教育功利主义观念的驱使,使得体育课长久被看作是“副科”和“耽误学习”而不受重视。如何在保障学业成绩的同时,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总的来看,要实现从“成绩优先”到“健康第一”的转变,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学校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通过分层教学、选项走班制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运动参与乐趣和热情,让青少年学生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作者系武汉体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