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美育赋能让思政有“艺”思

发布时间:2025-05-19 作者:高超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运河梨园夜·光影映万家”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巡游活动走进天津市第一中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京剧+电影+思政”课堂。学生们不再是传统课堂上思政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倾听者与深度参与者,从“看戏”跃升到“悟理”与“立志”,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思政课说教模式的局限。

  在全国范围内,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的结合正在不断创新。如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首演原创音乐剧《我要找到你》以抗美援朝历史为题材,融合舞蹈、歌曲、音乐表演与戏剧,通过浸润式“行走的思政课”,深度融合思政与音乐美育。北京舞蹈学院将舞蹈艺术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推出了红色舞剧《杨家岭的春天》。

  不少学校通过创新手段,突破单一艺术形式局限,让思政教育与情感体验深度交织。如今“美育+思政”正逐步从零散试点转向系统建设,逐步发展为多维度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媒介形态不断演进的当下,思政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正呈现出跨媒介、多形态协同的新趋势。以“京剧+电影+思政”课堂为例,这一复合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传统表演艺术与现代影像技术,天然具备媒介跨越与感官整合的独特优势。它突破了剧场与银幕、听觉与视觉的界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具沉浸感和情感共鸣的美育通道。这种基于“媒介融合”的思政教学实践,正逐步构建一种可资借鉴的美育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思政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不仅是单一形式的叠加,更是两者深度协同、相互赋能的过程。通过与艺术学科的结合,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吸引力,也能拓宽其表达空间。思政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可以扩展至多个艺术门类,绘画、音乐、舞蹈、数字媒体等皆可通过媒介融合,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例如,将影视与美术结合,学生通过“看与画”感受历史与精神力量;让民歌与民族器乐交织,在视听盛宴中激发家国情怀;将舞蹈编排与重大事件结合,以身体语汇和戏剧情境,演绎时代精神。通过数字交互、影像创作等形式激活学生表达,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语言灌输,而成为触及情感、激发创造的审美实践。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止于艺术形式的叠加,而是要在媒介转化、感官通道与叙事方式的协同中,构建“多媒介表达+价值引导”的复合型育人模式,在跨媒介、跨学科融合中实现艺术感染力与思政引导力的同频共振。

  发挥思政教育与美育的协同育人作用,不仅需要创新艺术形式的介入,更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侧重于理论讲解,而美育的加入,能够通过观、演、议、创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身—心—意”的多维参与,突破传统教学的“听讲疲劳”。例如,可以邀请专业教师现场示范,安排学生操演与角色扮演,引导其走入历史语境与角色心理,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价值内涵的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智技术为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学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人等技术手段,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学校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感受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境。这种跨媒介、多形态的思政教学探索,不是简单地“加一点儿艺术”,而是在尊重艺术和思政教育各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它贯通了从感知到认同、从认知到践行的全过程,让思政课不断“活泼”起来、“动”起来,走进学生心里,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在审美陶冶中实现价值引领,润心铸魂。

  唯有贴近学生审美趣味与真实需求,回应当下思政教育的痛点,在多元体验中激发情感共鸣,在融合创新中实现价值引领,同时立足学校资源与师生所长,因地制宜地“以美育人”,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直抵人心,成为滋养心灵、涵育价值的精神沃土。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