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力优化学生校内成长节奏

发布时间:2025-05-21 作者:王凯 来源:中国教育报

策论·守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系列评论之二

  学校必须紧紧围绕“身心健康二十条”发挥好主导作用,从观念、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优化学生成长节奏

  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学校的改革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阳光的环境中舒展生命的枝叶

  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化谋划部署。这是北京系统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举全市之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宣言。

  “身心健康二十条”直指当下阻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顽疾,通过系统设计、多措并举,力求突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健康困境。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必须紧紧围绕“身心健康二十条”发挥好主导作用,从观念、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优化学生成长节奏,构建起精准支持、持续发展、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

  从观念维度来看,学校需要进行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摒弃功利化育人观、抢跑型发展观,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而言,学校要坚持“一校一策”原则,制订学生身心健康提升计划,让科学的育人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要持续加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普及与宣传,争取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支持,积极引导各方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时间维度来看,学校需要进行“课内—课间—课后”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将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置于每日在校完整的学习生活中,优化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供给,并打破三者各自为政的藩篱。其一,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准备实际,设计合理的学习体系,在构建难度、压力与学龄、学段相适应的学业进阶体系中,优化考试评价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减少考试的比较性,彰显评价的发展性。其二,根据知识类型和学生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实际获得感。其三,加强课间育人理念的顶层设计并与课内建立联动,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贯穿到课间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其四,在实现课内课间联动的基础上,对接课后服务时间,根据学生健康发展需求,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发展特长中实现有质量的健康成长。

  从空间维度来看,学校要有效利用各种空间、场域,将其精心打造为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可以在公共区域布置心理角、互动墙、减压装置等,盘活校内健康活动实践场景,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北京有的学校利用帐篷活动开辟学校育人新空间。学校定期向年级组发布征集令,参与帐篷活动的学生在家庭的协助下自主设计帐篷主题、内容及进行学具的前期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会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需求给予及时的帮助,小小的帐篷让孩子们的共情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从资源维度来看,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开发、盘活校内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多支持力量。一是开发健康教育资源。学校需要将身心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围绕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运动健康、心理健康等开展健康教育。二是盘活关系资源。学校要在校内积极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团队意识,提升班级归属感;也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伴”等互助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非常重要。学校应秉持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尊重、理解、包容、欣赏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相互悦纳,在温暖的教育氛围中共同成长。

  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从观念革新到时空重塑,从资源整合到生态构建,学校的积极作为是“身心健康二十条”落地见效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学校的改革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阳光的环境中,舒展生命的枝叶,绽放独特的光彩。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1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