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菱锰矿)王珺 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头不仅是自然造化的产物,更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走进“石韵天成——中国观赏石艺术展”展厅,便进入了一段跨越地质、艺术与人文的奇妙之旅。
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石韵天成——中国观赏石艺术展”5月13日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展出。展览以160余方观赏石为载体,通过“形、质、色、纹、韵”鉴赏五要素,展现中国观赏石艺术从自然到文化的千年传承。
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受赏玉艺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观赏石也以重质地、赏纹理的审美观念为主导。唐宋时期,文人雅士将赏石融入园林、书房,赋予其“瘦、皱、漏、透”的审美标准。明清时期,赏石更成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象征,受考古、篆刻的影响,化石、印石等新兴石种陆续进入观赏石艺术,观赏石作为文学、绘画中的表现对象频繁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皇家和私家园林对公众开放,促进了中国传统观赏石理念向大众普及。2014年,“赏石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的复兴。
本次展览以“石韵天成”为主题,不仅展示观赏石的天然之美,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文人意趣到民间信仰,从历史回望到江山意境,全方位展现了赏石艺术的魅力。
“形生雅韵”:文人精神的物化表达 第一单元聚焦文人赏石的传统。中国古代文人常以石喻人,如太湖石的“瘦”象征清高,灵璧石的“声”比拟天籁。展览中一方形似老者的黄蜡石,嶙峋的肌理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让人联想到苏轼“石丑而文”的审美理念。这些石头不仅是案头清供,更成为文人“托物言志”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哲思。
“趣览万物”:民间文化的生动缩影 第二单元展现石头中的“万物有灵”。一块形似寿桃的玛瑙,寓意“福寿绵长”;纹理如龙凤的黄河石,象征吉祥如意。这些天然形成的意象,反映了民间对自然的敬畏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会春秋”:石头里的历史回响 第三单元通过石头的形、色、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一方红褐色火山岩,层叠的纹路宛如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一块带有化石印记的页岩,让人遥想远古生命的繁衍。这些石头不仅是地质演变的见证,更为后人追忆历史提供了媒介。
“境观江山”:方寸之间的天地大美 第四单元以“江山入石”为主题,自然天成的石头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勾勒出山川的宏伟、水流的灵动、云霞的飘逸。展览中一方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纹理如水墨晕染,恰似一幅微型山水画;一块颜色艳丽、形似花朵的菱锰矿石,则让人联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诗意。这些石头以自然之姿,再现了中华大地的壮丽河山,也呼应了古人“以小见大”的审美智慧。
展览涵盖岩石类、矿物晶体类、生物化石类、陨石类等中国观赏石界的主流赏石类型,并对其进行科学与人文的双重阐释。观众在获得视觉美体验的同时,也了解了不同类型赏石的科学形成过程。
“石不能言最可人”,从文人书房的雅石到民间吉祥的象征,从历史沧桑的印记到江山如画的缩影,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诉说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3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