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校长怎样更好推动AI赋能教育

发布时间:2025-05-23 作者:孙庆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底层逻辑,从知识传递模式到师生关系结构均面临系统性变革。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AI深度赋能教育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人工智能技术需与教育本质深度融合,既要释放技术效能,也要防范伦理风险,推动教育从“工具赋能”向“生态重构”跃迁。在此背景下,校长作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决策者,需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推动学校更好地利用AI赋能教育。

  从“等待观望”到“主动破局”

  新理念、新技术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很容易让校长产生“等一等”的想法,在等待观望中错失时机,然而全球教育竞争已进入“技术赋能深度”与“人才素养适配度”双重博弈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确实“等不得”。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30年全球22%的职业将面临结构性变革,传统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正面临存续危机。国家战略的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要求校长主动作为。国际教育技术竞争呈现“标准输出”与“生态构建”并行的新特征,发达国家通过搭建数字教育平台、制定AI应用指南等方式抢占规则制定权。我国在基础设施层面实现后发赶超,在原创技术应用、教育场景创新等维度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构建“人机协同、数据驱动、敏捷治理”的学校组织体系,要求校长以基础教育视角,打破思维禁锢,既要吸收国际经验,又要立足本土探索差异化路径。这些都要求校长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主动破局。

  从“行政命令”到“引领示范”

  AI教育应用的复杂性和伦理敏感性要求校长摒弃“一刀切”的行政指令惯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升AI赋能教育的领导力。之前有学校在没有培训的基础上强制要求教师安装人工智能APP,在没有研究的基础上生硬要求人工智能与教学结合,引起了教师的反感,甚至让教师们产生了焦虑情绪。校长要从“我要求”转向“我带动”,深入一线,参与研究,带动发展。当一部分教师成为“技术采纳先行者”时,AI应用将进入自然扩散阶段,所以要特别重视培育教师中的先行者,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示范带动教师群体认知升级和能力提升。

  要为教师建立支持系统,提供易用性智能工具,实现教学设计的模块化改造,加强校内培训和校本研训。可以将AI应用成效与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评适度关联,同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探索性实践,学校也应加强激励机制创新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带动教师的学习和应用。

  从“技术堆砌”到“实效为本”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的校长急于“上技术”,忽视实际效果,但究其根本,我们要坚守“技术服务于教育”的原则,以追求教育教学实效为根本。人工智能技术配置的核心系统要保持长期性,辅助系统可以动态更新,既确保教学连续性,又为新兴技术预留试验空间。技术快速迭代也要求校长保持战略定力与灵活性并存,绝对不能只顾“技术堆砌”,盲目追高、追新,造成浪费。

  要积极探索应用范式,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智能评测反馈等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从标准化生产向精准化育人转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学生的感受、需求,避免因为人工智能的使用而降低教师的温度,要强化而不是弱化教师的育人作用。同时我们要注意正确使用技术,避免伦理风险。校长还要监测技术是否减轻师生负担、激发创新潜能,对于不适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技术应及时清理。

  中小学校长只有把握时代方向,摒弃固有思维,加强示范引领,注重实际效果,才能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工作中抢得先机、取得突破。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3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