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中国气候生态明珠,要盘活资源优势。”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承英谈到城口县时这样说。近年来,重庆市城口县构建5条研学路线,开发出35门课程,累计组织县内外2万余名学生参与,成为“小县办精思政课”的生动写照。
城口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最早迎来红军主力部队并完整建成苏维埃政权体系的县,是重庆革命老区的重要象征,拥有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等多处绿色生态宝藏。
如何下活这盘资源棋,让宝贵资源惠及每个学生?2022年起,城口县教委聘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三峡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0余人,联合本县熟悉城口历史的德育骨干、思政课教师等15人组成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踏勘、访谈居民、查阅史料等方式,系统梳理城口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红色遗址、自然生态等资源,构建5条精品研学路线、10个实践基地,实现思政课堂全开放。
“这香味来自大巴山深处,这芬芳源自千载传承。”城口县第二实验小学校正在开展“巴山红小星——我为家乡代言”宣讲活动,孩子们声情并茂地介绍城口老腊肉、亢谷美景等家乡特色。城口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泥塑红色故事”“寻飘香腊味,探乡村振兴”等15节生活化思政课,拓展生活化实践课堂。
“胶鞋书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庞启渊在修齐镇第一中心小学讲述:“我在沿河乡北坡村工作时,备了2双单层胶鞋、1双棉胶鞋和防水筒靴。走访多了,乡亲们就喊我‘胶鞋书记’。”近3年,城口县教委邀请50余名烈士后代、老党员、行业楷模走进41所中小学,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城口红色故事汇”沉浸式开展思政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在城口县人武部军民联欢活动现场,复兴小学学生巧手剪出“福”字,与官兵共贴窗花迎新春。这是城口县“融劳育德”特色思政品牌的具体实践,通过“一校一品”建设,学生创作的5000余件作品成为鲜活教材,14所样本校开发出校内特色课程及校外情景式研学课程,推动红色教育具象化。
在坪坝镇红军索桥上,任河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在模拟战斗场景:前队持铁锅匍匐前进,后队持“枪械”紧盯对岸。该场景所属的“红岩思政”研学线路,将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红军药房遗址与裕品堂石斛科研基地串联,实现红色基因与绿色科技的自然衔接。刚经历“战斗”的“小战士”随即走进石斛科研基地,通过种植体验感受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来自云阳县的400名小学生在修齐镇白果村体验茶艺、磨豆浆等乡土文化。“今天最难忘的是磨豆浆,手臂都酸了,更懂得珍惜粮食了。”云阳县泥溪镇桐林小学学生边擦汗边说,劳动教育目标在实践中有机达成。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