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伴随式教研破解新教师成长困境

发布时间:2025-05-26 作者:陈雨亭 来源:中国教育报

①深圳市光明区尚美小学音乐教师阎婕带领学生在唱中乐,在唱中学。图为三年级的学生跟随教师陶醉在春天的“嘀哩哩”中。

②深圳市光明区的教师在一起进行研讨教学。 学校供图

  人工智能(AI)与教育的融合,给新教师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破解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帮助他们高效利用智能时代的丰富资源,成为教研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字时代新教师成长面临困境

  一是在线资源丰富,但难以真正转化为教学效能。当前教学平台、课件库、AI工具为新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新教师往往难以理解这些资源背后的设计理念,也难以判断哪些内容适合在课堂中使用,结果容易陷入“看起来丰富、用起来混乱”的境地。他们常常机械套用模板,反而削弱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是大模型虽智能,但难以支持教师形成“具身认知”。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持续反思和动态调整,逐步积累内化经验。这种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能力,依赖真实情境和持续反馈,而AI推荐的教学内容仍是抽象的信息集合,难以替代教学互动中的灵活判断与现场感知。

  三是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在素养导向的教学背景下,连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需要重新学习与适应,这更凸显了传统“一带一”式培养模式在支持新教师成长方面的局限性。

  四是伴随式专业资源的缺失。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遭遇临时性、即时性的教学困惑。然而,目前多数学校尚未形成伴随式专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机制,导致新教师在面对问题时缺少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影响了他们专业成长的效率。

  以上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伴随式教研系统来解决,从新教师入职阶段开始,建立情境化、协同化的支持机制。

  区校协同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

  新教师入职之初,区校通常会联合组织开展一系列培训,作为其职业生涯的“第一课”。这一阶段的培训是新教师入职第一年“学会教学”整体设计的起始环节,应聚焦情境化、模块化、关联化,由区域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集团总校或学校教学领导团队协同组织实施,为后续的伴随式教研奠定基础。

  开展统一教学设计基础培训。一是课标解读,即帮助新教师精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二是教材分析,即指导新教师从学科素养视角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三是学情分析,即训练新教师准确识别学生的已有认知与发展需求,提升教学策略的精准度。四是教学设计,即强调目标设定、活动安排、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初步设计技能,形成结构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

  实施情境式小模块培训与实践演练。该培训以真实教学情境为载体,通过分组讲授、模拟教学、案例研讨等方式,强化新教师的实践与反思能力。新教师需完成两个关键任务:一是实践演练——分组试讲与互动式展示,导师团队现场点评指导。二是教学设计成形——根据导师反馈,初步完成2—3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并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实操性备课与优化调整。

  三方面深度推进伴随式教研

  完成入职培训后,学校即可启动面向新教师的伴随式教研。它聚焦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真实困境,通过持续的专业陪伴与高质量的反思实践,帮助新教师逐步掌握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关键方法,推动他们从“教学模仿”走向“专业成长”。

  新教师入职第一年的教研支持,并不局限于伴随式教研。在多数学校,新教师首先是在学校的日常教研生态中熟悉教学实践——包括参与备课组协作、听课评课、校内教研等活动。不少学校还设有“师徒结对”机制,由有经验的教师针对新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设计等环节提供直接指导。伴随式教研是嵌入于这一常规教研生态之中的一种系统化、结构化支持方式,其目的并非替代日常教研,而是通过具有回应性和引导力的方式,帮助新教师逐步养成研究教学、反思实践的专业习惯,加速实现从经验模仿到自主设计的过渡。

  实施伴随式教研应从三方面深入推进:

  一是引导新教师“慢下来”,钻研教学设计的本质。在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新教师往往倾向于依赖AI生成的快速设计方案,忽略了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思考与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伴随式教研通过导师指导和专业资源支持,引导新教师放慢节奏,沉下心来,扎根教学目标、内容逻辑与学生学情,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的专业内涵与方法逻辑。

  二是鼓励新教师主动参与教研,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在“素养导向教学”背景下,传统经验传授已难以满足新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标的需求。伴随式教研强调新教师应成为教研的积极参与者,在备课、试教、评课等过程中,通过持续反思与自主探索,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三是培养新教师自主利用专业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学校和备课组要帮助新教师熟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的使用路径,同时营造分享与共研的氛围,鼓励他们在教学中主动筛选、整合这些资源,通过“用过、讲过、改过”的真实经验交流,使新教师逐步养成资源驱动下的研究型教学习惯。

  如何设计伴随式教研流程

  为支持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系统掌握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能力,学校可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结合校情制定伴随式教研流程,纳入到校本教研计划中。该流程通常包括五个环节:

  一是首次自主教学设计。新教师在入职培训基础上,选择一个教学单元,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初稿,初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与预期学习成果。

  二是精准课例研究。围绕所选单元,新教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深入分析相关课例,记录启发性策略与资源,理解典型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

  三是教研反思与方案优化。新教师结合自身设计与课例研究成果开展教研反思,识别问题与差距,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方案需更贴近学生,强调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资源的匹配度与运用效能。

  四是课堂教学实践。将优化方案投入真实课堂实施,检验教学设计的适切性与执行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策略与组织形式。

  五是二次教研反思。课后再次开展反思与研讨,评估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学习状态及自身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推动教学行为向研究型转化。

  学校应以备课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围绕每个环节设计提醒、指导与研讨机制,确保新教师在专业支持中逐步养成自主、内驱的成长习惯。只有学校主动嵌入教研流程,才能真正促成新教师“慢下来”的具身认知与深度转化。

  (作者系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智能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知识形态变革与实现策略研究”[批准号BPA240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