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07-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赵崔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教授

  新闻回放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需要面对的课题。此前,“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太需要了”“请开成线上公开课”等。大学生平时从哪里获取生活常识,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

  主持人语

  生活常识课在高校广受欢迎,在媒体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期待学习租房、求职等实用技能。这反映了青年学生在精研学业之余,对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素养的普遍关切。对此,高校应予以理性引导。教育的职责不仅是传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教育应塑造健全人格,既要帮助学生探求高深学问,也要为其独立面对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常识课为何“一座难求”

刘冠丞

  当一门讲解租房签约、医保报销的公选课在高校引发“秒抢”热潮,这已不仅是课程选择的趣闻,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信号。这不仅反映了学生在步入社会前所面临的现实困惑,也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内容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

  大学生之所以对生活技能教育抱有如此强烈的渴求,缘于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当一些学生或陷入“短租变长租”的合同陷阱,或因医保流程不明而奔波碰壁,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武装,更是从容应对现实风险的能力。

  在生活教育的框架下讲好成长故事,关键在于推动教育供给侧的创新。从一堂课的爆红,到体系化的知识构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课程的有益探索正在涌现,这些创新举措正推动生活教育从“知识补充”向“能力核心”转变,以独特的价值吸引着学生的目光。

  但是,要真正让生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育理念的深层革新。教学方式上,可以超越传统的课堂讲授,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课程内容上,可以设计得更具灵活性,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学习。那些设计精良、内容实用的课程“一座难求”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说明。

  讲好生活这一课,不是单向度的技能灌输,而是要找到与青年成长同频共振的教育方式。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智慧与投入,必然会激发青年内在的潜能。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生活常识课也是生存必修课

刘胜华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陷入租房骗局、遭遇求职困境等新闻频出,这无疑是在向我们提问:高校完备的教育体系中,是否恰恰遗落了“人”最根本的生存能力培养?为了应对此类现实困境,各高校逐步开设生活常识课,不仅反映了高校对实用生存技能教育缺失的及时补位,更体现出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常识课的首要意义在于弥补一些大学生基础生存能力的缺失。高校教育不仅要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与积累,更要培养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独立生长、自我照料的本领。生活常识课聚焦于那些看似琐碎、实则在独立生活场景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技能,帮助大学生在脱离书本与课堂后能够独立应对生活、进行自我管理与风险规避,为他们补齐过往教育体系中缺失已久的“生存必修课”。

  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个体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应敢于创新、及时回应学生的需求,突破传统教育偏重专业知识灌输的局限,致力于培养具备健全心智、独立思考能力、良好适应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与持续发展潜力的完整的“人”;还应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将知识传授与现实社会的生存智慧相融合,塑造大学生独立行走、从容应对生活挑战的完整人格。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直面学生需求 讲好生活这一课

李光信

  作为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的实用课程,“干货满满”的生活常识类课程愈发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在课上,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诸如医保报销、租房流程之类的实用技能,也能够亲身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选择。这表明,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能够在社会需求与价值引领两个方面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学生们迫切需要一种既有深度又接地气的知识。

  过去,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大学高等教育中,生活技能的学习往往不被纳入课程体系,“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普遍存在。这对于以前相对简单的社会生活而言或许适用,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远非以往可比,交通、看病、住房等多种需要构成了大学生独立生活的第一道难关。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生活常识类课程的热度居高不下,直接反映出技能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社会适应难题。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包括生活常识在内的一系列实践导向的课程,正不断打破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因此,一方面,应当积极支持、鼓励高校更多开设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与职业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以此类课程为牵引,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形成产教融合、产学交替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真正打破大学与社会的边界,从而越过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给出一种对于知识的全新定义,让知识回归生活,让知识更接地气。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7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