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应对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变化,实现从过去“有什么供什么”到现在“要什么产什么”的转变
■唯有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终身教育,以数字技术赋能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方可实现
据报道,教育部联合多家部委和单位启动“终身学习优质资源共享行动”,推出近800门优质特色课程,即将在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
近年来,我国终身教育呈现出新的健康发展态势。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特色大学、社区学院等主体协同发力,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不断提升终身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打出错落有致的政策组合拳,实现终身教育市场的数字革命——以数字平台的拓展、数字课程的进阶、数字认证的完善为表现形式的数字产品和机制的迭代升级,构筑了规模宏大的“数字综合体”,有效应对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变化,实现从过去“有什么供什么”到现在“要什么产什么”的转变。
这些政策组合拳的推出,贯彻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关注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应的是数智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变迁的现实。终身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优质资源供给持续扩大,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不断创新,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做好终身学习优质资源共享要实现人的学习方式的革新,促进作为工作方式的学习和作为生活方式的学习之间的转化。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得人们把学习越过人的社会身份而贯穿于人的自然生命始终,继而也从一种工作方式、谋生方式转变为生活方式甚至养生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增进了学习主体的去功利化趋势——一种超越学习主体年龄、学历、职业等固有标识和传统思维界限的认知进化方向。要推动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搭建起生活、职场等全领域、全层次、全场景立体式数字大厦,为人们的发展提供非功利化的多维度服务。
做好终身学习优质资源共享要实现过程端和评价端的改造,让“随手可得”的知识有“可靠”的权威认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全面构建包括“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等在内的八大体系。“泛在可及”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信息爆炸时代,海量信息充斥网络,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赋予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相较于其他场景中存在的文字资料、影音资料等以权威地位。另一方面,终身教育的“低门槛”甚至“零门槛”情况,导致有的社会公众对学习效果的权威性存有疑义。终身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让平台学习结果更加可靠可信,让“出口处”高起来。例如,国家开放大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成21家省级学分银行和73个学习成果认证中心,有利于提高公众对学习成果的认可度。
做好终身学习优质资源共享要助推社会知识的再生产,解决传统学科专业划分与现实基础之间的矛盾。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多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依托学校设置的必修课、选修课等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但是,也存在以学科或专业切割社会现实的风险。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有效打破学科或专业壁垒,建构以实践、兴趣、爱好等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关注社会生活,不少地方还推出与线上课堂相对应的线下教学,全场景、沉浸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统一、“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多业态教育体系,有效传播知识,增进知识再生产,真正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
做好终身学习优质资源共享要实现人的自然生命和职业生命的数字延展,解决“人的生命拉长”与“知识更新缩短”之间的矛盾。整体生活环境改善带来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制度实施带来的职业生命的增加,都导致作为个体的人“在场时间”的客观拉长。与这种拉长对应的是数字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极大缩短。为此,搭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蓄势人的前职业阶段、赋能现职业阶段、拓展后职业阶段,进而优化本职业、增益准职业、延展他职业,打造适应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缓解“长”与“短”之间的不二选择。
综上,终身教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知识生产方式,数字技术是这种生产方式的时代表征,为克服人们受到的时空限制,实现“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唯有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终身教育,以数字技术赋能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方可实现。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