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新区丹凤小学学生在练习排球。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小学学生步入校园。 资料图片
办好基础教育,事关亿万儿童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当前,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深化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一年来,教育部启动系列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过综合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有效举措,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描绘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
立柱架梁
擘画改革新章
新时代赋予中国基础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只有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让改革持续深入,向着人民满意的目标稳步迈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回溯过去,一张张改革路线图清晰可见——
4月27日,江西南昌。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暨优化资源配置现场推进会,对基础教育领域13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了全面部署,以试点“小切口”破解重点难点“大问题”,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部署,紧锣密鼓。4月,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员代表座谈会召开;5月,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座谈会、专门教育工作调研座谈会召开,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山东等试点省份参与座谈;7月,新任市县教育局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专题培训班举办……
纲举目张,《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印发,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目标、工作思路、试点项目主要内容及省份作出详细部署安排,组织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从构建适应人口变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到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从构建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体系到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从构建科学规范的治理体系到数字化战略支撑体系,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然拔地而起。
朝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宏伟目标,教育系统蓄势奔腾、加速推进。
京津冀片区,天津市区联动“揭榜挂帅”,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在改革中的职责,制定重点任务落实清单,实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
华东片区,宁波以“优质资源扩面”“育人质量提质”“办学活力激发”等十大行动,瞄准基础教育学段的痛点堵点难点展开攻坚。
东北片区,吉林在15个县(市、区)试点推进有序撤并小规模学校和在20个县(市、区)试点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号角吹响,一场创新、求变的潮流在全国各地迅速涌动。
破冰突围
勇立险滩潮头
“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当前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形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从寻找痛点、难点,到直面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再到于改革中凝聚共识,一年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敢闯敢试,成效显著。
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促进县中振兴、加强综合高中建设、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教育系统全面准确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切实解决教育强国建设最迫切、质量提升最关键、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
——直面难题,纵深推进改革啃下“硬骨头”。应对学龄人口峰谷波动,各地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预警系统,精准匹配学位供需。江西按“一县一策”撤并生源不足学校,腾退校舍用于乡村公共服务,动态调整学校布局;宁夏打通各学段资源壁垒,统筹使用闲置校舍,实现资源跨学段调配。
——扩优提质,创新推进改革牵住教育“牛鼻子”。着眼缓解教育焦虑,优化教育生态,浙江以扩大普通高中资源为基点,以实施综合高中、科学高中改革试点为抓手,试点“选课走班+多元评价”,弱化升学竞争;重庆深化评价改革,将STEM学习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北京持续推进中考中招改革,初中学生享受“1+3人才培养”政策,拓宽学生成长路径。
——聚焦民生,靶向发力改革保障公平。为缩小教育差距,教育部启动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遴选河北、湖南、甘肃等14个省份作为试点地区。甘肃省全面实施县中振兴工程,把“强县中”摆在为民实事之首。宁夏建设“小而美”乡村小规模学校,保障农村学生就学质量。
——筑牢根基,强健支撑兜牢民生底线。把握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教育部指导地方统筹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等改革试点工作,全力做好体制、政策、人员、经费、编制等方面的保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补齐短板。
一桩桩创新探索不仅破解了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更夯实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
协同聚力
共筑育人生态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涉及点多、线长、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和制度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各地积极贯彻落实行动要求,坚持高位部署推进,从上到下,打破梗阻,将改革渗透到“末梢神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育管理体制用新的改革举措作出回应,“市县结合”管理体制应运而生。
山东省威海市积极探索“市县结合、一体推进”工作机制,实施全域协调规划布局,统一优化学校布局,健全全域均衡投入机制,为精准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着力加强市域统筹、部门统筹和城乡统筹,推动基础教育办学格局由县域“小循环”向市域“大协同”转变。
…………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在广州市黄埔区北部的新龙镇,连绵的稻田与蜿蜒的金坑河勾勒出典型的岭南乡村图景。
在玉岩实验学校的科学教育版图中,家长、村民、环保部门等都是重要的“合伙人”。在田野调查中,村民分享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的经验和技巧,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与实验。“这种‘小手拉大手’的环保行动,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河道保护。”该校教师张丽芬说。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如何汇聚社会资源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强大力量,是推动科学教育有效落地的关键。
攥指成拳,合力致远。以“教联体”为抓手,各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要切实做好与儿童事业发展有关的各项工作”“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萦绕耳畔,激励我们勠力同心,矢志前行。
面对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系统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力量,用行动描绘教育综合改革画卷,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