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大安全观”守护学生暑期安全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刘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呵护学生安全,需要多一些“早想到”“早提醒”

  ■摒弃“一刀切”的懒政思维,多些实地调研的务实举措,才能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暑假期间,汛期、假期交织叠加,安全风险加大,各类安全事件易发高发。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对暑期安全工作进行部署。

  安全之患“生于所忽”,事故之祸“起于细微”,安全工作不容掉以轻心。暑期闲适的生活节奏,很容易让人对安全问题麻痹大意。正因如此,教育部每年暑期部署安全工作,目的就是提醒各地各校深刻认识暑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与己无关”心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部署更凸显“大安全观”的深意——既要筑牢常规安全教育与隐患排查的“防火墙”,还要守护好学生容易被忽视的心理防线,同时要杜绝形式主义做法,以系统思维织密暑期安全防护网。

  安全教育当时刻“在线”。虽然各地各校在学生离校前已经做过安全教育,但漫长假期中,个人自主空间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极容易松懈。因此,呵护学生安全,需要多一些“早想到”“早提醒”。暑期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有迹可循:暴雨洪灾等极端天气、网络沉迷的隐形陷阱、电信诈骗的花样翻新,皆是高发风险点。教育部门需善用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将安全教育化作“随风潜入夜”的提醒,让安全意识深植学生心中。学校教师要积极配合学校及教育部门的安全工作部署,密切关注学生假期安全,用好班级群等线上工作平台,与家长及时做好线上沟通,让家校合力成为守护学生的“第一道屏障”。

  隐患排查不能“掉线”。暑假师生已经离校,是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与设施修缮的关键“窗口期”,容不得半点儿懈怠。从消防安全到燃气安全,从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到校舍建筑稳固,每一处细节都需要“放大镜”式排查,发现隐患即刻整改,绝不能有“拖一拖”“等一等”的侥幸心理。学校安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围墙”,周边环境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波及校园。七八月份,不少地区进入汛期,容易发生突发安全事件。学校要主动对接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将学校周边的地质风险、场馆隐患纳入防控视野,以“大安全观”筑牢防线,坚决杜绝带险度汛,确保开学季的校园安然无恙。

  身心健康需要“双线并行”的守护。学生的暑期安全,既包括看得见的身体防护,还有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关怀。假期生活的节奏与校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自主时间的相对增多也带来一些潜在风险。例如,由于假期生活相对单调,一些孩子更容易在假期阶段沉迷网络;由于客观原因,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被疏于照护,思想情绪和行踪动向容易出现监管空白;一些家长视暑假为学业的“弯道超车期”,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孩子疲于奔赴各类学科课外辅导班,心理压力较大。对此,家校沟通在假期不能“停摆”,学校要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加强假期生活的科学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联合民政、妇联等部门,为特殊学生群体送上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能在假期沐浴阳光。

  对形式主义必须斩钉截铁地说“不”。暑期安全工作的落实要讲究方式方法,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治理能力的考验。教师的暑期休假权不容侵犯,巡河护林、上街执勤、交通协管等超出教师主业的工作,绝非教师的“附加责任”;签订责任书“走过场”、频繁打卡“搞形式”等做法,只会消解安全工作的实效。摒弃“一刀切”的懒政思维,多些实地调研的务实举措,才能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呵护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陪伴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的心愿,也是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责任。从校园到社会,从身体到心灵,让我们以“大安全观”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细致的守护,让每个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暑假,积蓄更多成长的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