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受困的人生关口,就是资助工作的关键节点
当前,全国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开学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免因入学报到产生顾虑。为了让这些学生安心入学、奋发向学,近期教育部及各地高校开通资助热线电话,为大学新生提供资助政策咨询与帮助。同时,一些高校也在用“暖心饭卡”等隐形资助方式,将精准帮扶化作无声暖流。
大学,是青年的人生分水岭,也是崭新的起跑线。对一些困难家庭而言,大学学费、生活费是笔不小的开支。临近开学,他们除了激动和期待,也难免为筹措费用而发愁。经济负担容易增添学生心理负担,负“重”前行,不利于学生从容适应大学生活。及早为新生提供资助,既是解家庭“燃眉之急”,也是为学生“雪前送炭”。早一天让学生吃下“定心丸”,就能尽早让学生切换身份,自信、乐观地开启大学生活。
要加强政策宣传,把工作做实做细。如今,随着资助政策体系的丰富,热线电话受理内容同步拓宽。面对新生或家长的咨询,要将各类政策讲透、讲细。既让新生及家长不再为一时的入学而担忧,也要让学生知晓入校后其他覆盖齐全的奖助体系;不仅从“点”上给予解释,也要从“面”上展示国家资助体系的丰富多元,让家长和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在这张国家和社会织起的民生大“网”中,可以获得持续的支持、长足的发展。
要用心用情开展资助,下力气办好民生实事。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发展程度、家庭困难情形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资助需求可能因人而异。除积极宣传政策,高校应加强协调衔接,在响应具体需求中,不断校对和调整学校已有的奖助政策,善于应变、高效资助。比如,突发灾害、大病急病等不可抗力,可能让学生家庭陷入困顿,考验着资助体系的应急处变能力。要及时开通资助通道、精准识别学生,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资助和关怀。
要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除了抓住入学节点,“靠前”做好新生资助工作,精简资助流程、强化科学认定、注重人文关怀,同样关键。如今,“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等,使许多家庭不需为资助申请奔波,极大便利了学生和家长。在资助工作中,要秉持便民利生原则,让数据多跑腿、学生少跑路;要用信息技术赋能资助工作,以大数据画像、食堂消费预警等形式,科学、智慧地进行资助对象认定,降低误判、漏判概率。
归根结底,学生受困的人生关口,就是资助工作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可能发生在入学时,也可能发生在求学中、毕业季;另一方面,不同家庭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程度或大或小,或长期或临时,或直观或隐性。这些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资助工作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具有持续性、长期性、艰巨性。抓住关键节点,就需要辨明资助工作规律,增强工作紧迫感,提高工作预见性,在寻常中发现异常,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创新资助形式,提升关怀温度,及时有力为学生解难纾困。
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掉队,让学生乐观向上、自强自立地面对人生、奉献社会,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要让资助切实发挥助人、育人功能,使政策关怀的阳光精准洒向那些确需帮助的学生、覆盖到学生学业发展的各环节,形成闭环、不留缺憾,使学生受益、助学生成长。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3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