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将校园古树转化为育人资源

发布时间:2025-07-25 作者:孙艳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山东省临沂朴园小学读书节开幕式上,四年级“科普读物”方队入场。 学校供图

  校园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工作的场所,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山东省临沂朴园小学2010年建校,因校园里一棵百年朴树而得名。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历史文化薄弱,如何利用校园中的育人元素,最大限度地将校园环境转化为育人资源?

  1

  找到环境育人的核心支点

  15年前,一群孩子围坐在临沂市北城新区桥西头村70多岁村党支部老书记身旁,听老人讲百年朴树的故事:“这棵树有100多岁了,长在俺村打麦场边。当年的打麦场盖上了学校,以后这棵树就陪你们长大了……”老书记提到的这棵老朴树,就是我们校园的标志。它主干笔直,枝繁叶茂,树冠遮阴蔽日,师生们常在树下开展各种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围绕“树”与“人”的关系,我们发动教师开展了一次行动研究。

  学校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正是沂蒙人民质朴无华的人格写照。如今物质生活好了,一些学生却出现了浮躁奢华的问题,急需艰苦朴素教育。“守住本真,涵养正道”,这正是我们教育的追求。

  通过多次调研和论证,我们达成共识:百年朴树身上所蕴含的“朴”的情怀和价值,就是我们要找寻的支点。

  我们挖掘“朴”的文化内涵,提炼“朴”的育人价值关键点,最终确立了“抱朴养正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从此,“朴正、朴厚、朴雅、朴和”的育人目标日渐清晰,人品善正、学养博厚、气质高雅、言行谦和成为学校毕业生的形象追求。

  为了将育人目标具象化,我们设计了“正厚”“雅和”两个校园吉祥物,并通过四项行动把吉祥物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形象。一是“朴树下宣誓”:孩子们在朴树下举起拳头,宣誓“心怀祖国,放眼世界,情系沂蒙,爱在朴园……每天一点超越,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提振精气神的固定仪式。二是“我与朴树有个约定”:一年级新生佩戴着吉祥物开启新的学习生活,重大节日时,少先队员在朴树下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三是“讲述朴树下的故事”:红领巾讲解员在朴树下讲述朴树见证的烽火岁月,“朴树下红色故事会”将沂蒙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形成“朴树下的大思政教育”品牌。四是“朴树见证我成长”:毕业季,师生及家长同台演绎成长历程。学生主演的红色电影《一棵核桃树》被纳入党校学习资源库,获亚洲微电影协会“最受欢迎短视频奖”。

  2

  构建立德树人的课程主线

  在校园环境设计中,我们以百年朴树为校树,带领师生栽种了47棵小朴树,按年级划分劳动区,做好除草除虫、施肥浇水、观察记录等工作。如何让“小树苗”般的学生成长得充盈而独特,我们确立“让每个生命都有独特年轮”的课题研究,并纳入课程方案。

  “绿润朴园”读书节是学校七大节日课程之一。今年,“世界很大,我在书里等你”的主题海报亮相“书香里”长廊。各年级设计了“我在童话里等你”“我在红色故事里等你”等不同主题,班班有特色。书香小剧场里,孩子们化身书中角色,让经典从文字走向生活,这正是学校“历时性、历程性、体验性”三维课程体系的生动缩影。

  我们依据年段特点、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多样化课程呵护“小树苗”成长。建立基础年轮、拓展年轮、创新年轮三阶课程结构,打造学科拓展课程、校园节日课程、家校互动课程等课程群,让孩子们在学做结合中成长。

  每到春天,“朴数课堂”新的研究启动。今年围绕“朴树数据知多少”,孩子们分组认领任务,测算树干周长、高度、年龄、树冠面积,研究生长习性与养护方法,为学期末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积累。

  四年级“动物朋友大家秀”活动颇具特色。学完语文教材动物主题单元后,孩子们通过作诗、画像、拍视频等形式展示成果。四年级(12)班学生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猫咪日常视频,吸引众人围观,孩子们在分工合作中收获满满成就感。

  我们通过“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活动主题化、教育过程情境化、教育方式实践化、教育手段数字化”策略,让育人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生命活力。

  3

  绘制素养成长的评价蓝图

  “朴树见证我成长”是嵌入每个学生生命的成长坐标,评价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就像小树苗的成长需要经历四季、日积月累,学生的点滴进步也会被全程记录。

  学校各班级文化墙设有“朴树见证我成长”栏目,以“小树苗的成长记”的形式勾勒学生成长轨迹。教师在“班级优化大师”积分程序里以周为单位记录学生课堂、作业、出操等分数,学生攒够10分可换取一片“小树叶”,贴到班级“成长树”上。

  学校创新实施“全历程评价”,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设立“年轮成长星程”体系,将“朴正、朴厚、朴雅、朴和”育人目标具象为四大类4星12章,对应四季4色星和一年12月印章。期末颁奖会上,学生朱梓萱接过“校园全明星”的金色胸章,与朴树合影,照片登上学校年轮墙——学生的成长不再抽象,而是清晰可见的年轮印迹。

  此外,学校毕业生需通过“四可·四证”认证终结性评价,即“可佩戴的荣誉、可翻阅的故事、可测量的责任、可超越的成长”和“正品、厚学、雅艺、行知”,形成“过程实时化、成长可视化”的评价机制,让素养成长“看得见、摸得着”。

  教育跟植树一样,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小学教育如同树的根基,每一圈年轮都十分重要,这恰是百年朴树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如今,在朴树的怀抱里,朴园的“小树苗”正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朴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5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