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学校供图
小学语文肩负传承中华文化、塑造学生人格、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使命,然而,传统语文教育存在“脱离生活、情感虚化、主动不足”等问题,局限于工具化的知识学习,弱化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展思维,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相继进行“重学情、融生活”的内容重组,开展“享文化、创表达”教学方式变革,历经40年探索,形成了“活语文”教育模式和育人体系。
凝练“活语文”教育理念
“活语文”教育基于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强调唤醒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追求情智共育、知行合一,使语文与生活融合、与人的发展融合。
“活语文”的“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实现“促情动智”。日常生活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身经验验证课堂知识,增强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二是以“活动化”的学习方式,推动“情智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赋予教学内容以个性化、特色化的解读,做到实践育人。三是以“创智化”的体系建构,突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整合和综合育人。
“活语文”的教学有四个特点:
一是融生活。文本与生活“双线融合”,以灵动的情境教学形成学生对教材的活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是享文化。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支柱,通过课程开发、经典诵读、非遗传承等项目,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通过浸润式教育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三是创表达。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选择具备一定延展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意识。
四是育品德。注重发掘课文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教学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立德树人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构建“活语文”育人体系
学校从四个方面进行“活语文”育人体系建构,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是融通校内外两个场域,建设“活语文”新课堂。“活语文”新课堂注重设计“活学任务”,探索大单元教学,围绕大主题大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单,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走向深度学习;注重构建“活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注重组建“活学共同体”,结合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合作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能。
二是突破学科局限,开展“1+N”项目式活动。其中的“1”为学科本质教学,“N”为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的拓展特色教学。“1+N”项目式活动增强了学校课程的实践性、选择性,给予教师更多自主实施课程的权力。学校积极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活动模式,让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如在“典耀中华”智能阅读课程中,将数学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融合,带领学生进行宫灯设计,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探索整合式教学策略。
三是整合资源,开展文化体验与研学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艺术馆、科技馆、博物馆等,让公共文化场馆变为学生的课堂,让书本中所描绘的场景成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实景。例如,教师开发博物馆式研学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博物馆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文化养分,培养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
四是借助技术赋能,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基于智能化教学设施构建在线阅读跨学科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典耀中华”智能阅读课程中引入学生作文智能评价,实现“在线教+个性学+智能评”,形成90节阅读课程资源。2024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智能+阅读”项目试点单位。学校还开发家长端APP,建设线上家庭教育资源和互动平台,通过云端家长会、家庭阅读乐园、科学育儿导航、学情精准反馈、家长智慧参与等频道,搭建家校共育桥梁。
实施“活语文”育人评价改革
学校从四个方面建立有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活语文”育人评价体系,以此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一是创设多元语用的活化式评价内容,实施跨学科整合测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综合文化素养四个维度。
二是利用学习行为跟踪式评价技术,开展基于过程的云评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与比对,展示学生的成长曲线,助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创设发掘潜力的全方位评价方法,推行认知与情感评价。学校依托六年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发现学生的成长增值点;充分利用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多元智能提升。
四是采取互融式评价策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学校将语文知识性评价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纳入学科评价,实现知识与素养的互融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开展各种项目式活动,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家长、社区多评价主体均要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依托观察量表、活动评价表、网络智慧教学系统等工具,开展过程性、结果性、认知情感三方面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达到以评价促改进、以评价促成长的目的。
学校开展“活语文”育人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创”,写作意愿显著增强,年均创作诗歌、绘本等作品超1000篇。市区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学生语文素养达标率超90%。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近3年获区级以上语文竞赛奖项800余人次,参与社团、实践活动超5万人次。“小小演说家”社团学生在全国朗诵大赛中斩获金奖。
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78人,发表论文140余篇,获5项国家级课题成果,形成《“活语文”100个实践活动课例集锦》、“典耀中华”跨学科课程资源包等资源库。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6个试验区、70余所学校推广应用。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