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开始,深圳市部分学校试行“每周半天计划”,在不减少学科课时的前提下,针对三至五年级的学生,每隔一周安排半天校外课和半天阅读课。深圳市坪山区马峦小学以跨界协同搭台子、跨学科融合架梯子、成果导向铺路子,为学生铺设从经验到素养的跑道,打通从知识到素养的通道。
主动跨界,搭建三大成长平台。学校与深圳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马峦山公园、龙马社戏剧公社、比亚迪公司等单位合作,搭建“自然、人文、科技”三大平台,让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体验,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探索未来科技奥秘。例如,在“探索瀑布,发现奇迹”课程中,学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科学、语文、英语等多学科知识,完成瀑布搭建、水质检测、撰写环保倡议书等实践任务,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跨学科教研,建构课程发展云梯。围绕自然、人文、科技三大平台,学校组建跨学科、跨年级的教研共同体,融合人工智能,构建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探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拓展方向的“一核三翼”课程,开发11个项目式学习课程,实现校内校外课程“双促进、共循环”。具体做法为:一是建设课程体系,横向整合“国家课程—区域资源—社会需求”,纵向构建学段衔接的能力链。三、四年级以“综合与探究”为目标,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五、六年级以“创新与服务”为导向,培养社会责任与系统思维。二是变革学习方式,坚持真问题源于学生,真探究给予学生自主权,真成长让学生从“观景者”蜕变为“探索者”。三是组建跨学科教研组,打破学科界限,让教师以更广阔视野设计跨学科校外实践课程。
成果导向,铺设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以项目推进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一是打破“孤岛思维”,通过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主动研究,实施差异化教学和过程性评价。二是变革教学方式,课程设计更注重融合与项目式教学;形成成长档案、表现性评价等多元化工具库;转变课堂形态,缩减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学生探究活动。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增加教师培训频次、加速教师知识储备更新,让教师在教学创新与学生成长中获得满足感。学校3个市级跨学科课题成功立项,4个“每周半天计划”校外实践课程获市级立项,“当跨学科学习遇上OMO”获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奖。
(作者系深圳市坪山区马峦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