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供需适配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30 作者:韩旭 来源:中国教育报

  ■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这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将供需适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以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以高质量人才供给助力高质量发展

  建立人才供需适配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结合点。构建科学的供需适配机制,则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链接点,是实现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关键发力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一方面,为了支持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高校必须主动对接实际需求,以高质量人才供给助力高质量发展。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学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既“用得上”又“留得住”,并能“发展好”的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供需适配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高校要通过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缓解“慢就业”、力保“就好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构建“政校企”“招培就”内外双联动机制

  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要嵌入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人才培养要聚焦区域经济产业链、创新链,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河北工业大学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供需适配为导向,探索“政校企”和“招培就”的内外双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改革之路。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地方需求适配。学校围绕京津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与石家庄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唐山共建河北省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同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医工融合、人工智能等交叉方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停招社会需求率低的本科专业,新增电子信息材料等5个专业;联合雄安新区、石家庄等地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撤销同质化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人才培养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适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人才培养成效,人才培养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为此,高校要在招生环节精准定位选拔适配型人才;培养环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适配性;就业环节强化就业服务与指导,促进就业品质提升。“招培就”协同适配增强了学校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关系,切实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人才出口与政府需要、企业需求适配。“政校企”协同是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的关键路径,地方高校应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的有机衔接。学校与唐山市政府合作搭建“揽英才,创未来”就业平台,吸引188家单位定向招聘;主动对接政企研,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真用”,近3年累计7359个“真题”来源于企业和科研院所,累计发表论文120篇,成型产品117件,获批专利88项。

  构建全链条人岗适配生态服务体系

  人岗适配的核心在于“双向适配”,即“岗需其才”与“人适其位”。构建全过程指导、全方位覆盖与全要素整合的“三全”人岗适配服务体系,能够有效破解结构性矛盾、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一是全过程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建立“入学—培养—就业—发展”全周期服务体系——大一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大二启动专业认知实习,大三开设就业能力提升课程,大四配备“双导师”;设立专职就业导师团队,实现毕业生求职准备度达标率95%以上,近3年毕业生平均求职周期缩短至3.2个月。二是全方位覆盖,构建数字化服务生态。打造“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线上依托就业信息网和微信公众号,精准推送岗位信息。2024年累计推送岗位3万个,人岗适配准确率达90%。线下举办专场招聘会,2024—2025学年累计举办30余场,提供优质岗位2万个。三是全要素整合,汇聚多元育人资源。学校把政府、企业、校友等各方资源打造成学生就业的“蓄水池”,牵头成立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前瞻性匹配。

  (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30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