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深深打上了数字时代的烙印。当前,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经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用新方式传承文化,二是建立代际理解,三是从线上讨论走向线下实践。
从记忆生成到叙事创新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历史记忆呈现出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研究观察到,历史内容的传播正从系统化叙事转向碎片化呈现。例如,改革开放历史在一些新媒体平台常以“家庭老照片”“创业故事”等具象化形式传播。尽管这种传播方式增强了受众的情感共鸣,但也带来了历史认知完整性缺失的新课题。
在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文化的传播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新媒体平台通过“数字考古”“虚拟在场”等创新形式,为年轻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历史认知途径。技术赋能的传播模式在提升文化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对历史叙事的完整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历史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的有机统一。
当前,高校在运用新技术推动历史文化传播时,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创新表达方式。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VR、AI等技术手段,将宏大叙事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既展现历史脉络又增强代入感。针对“00后”群体的特点,可以采用短视频、互动体验等年轻化表达,在保持历史严肃性的同时提升传播效果。要特别注意防范两种倾向:一是避免因炫技而弱化历史真实性,二是防止过度娱乐化消解主流价值。关键在于把握好创新与守正的平衡,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从效能感知到共同体塑造
当前,“00后”大学生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呈现新特点。以“延迟退休”“外卖骑手权益”等话题为例,大学生评价社会发展的视角正从宏观经济增长转向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这一转变表明,当代大学生更注重切身体验和情感共鸣,其价值认同正形成新的模式。
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网络传播呈现显著的双向互动特征。研究表明,当传播内容契合年轻人需求时,能有效引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反之则易产生疏离感。这种互动正推动青年形成“情感与理性并重”的新型认知模式,具体表现为:青年群体既重视个人权益的制度化保障,又对程式化的参与机制持审慎态度;加之数字化成长环境带来的信息碎片化特征,其在历史认知层面存在代际性的理解局限,这对构建理性公共讨论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建议高校构建“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通过校园议事会等平台促进代际对话,强化情感联结;另一方面创新参与形式,运用AI等技术将网络讨论转化为建设性意见,最终实现青年从情绪表达到理性参与、从个体诉求到社会责任的价值升华。
从圈层化表达到参与式治理
当前,“00后”大学生正以更务实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他们在微博超话、校园论坛等平台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一方面通过流行语和表情包(如“考公上岸”梗)认同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以幽默的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参与模式既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制度优势的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从单纯符号表达到实际参与的转变趋势。
共青团中央“青听”平台数据显示,73%的大学生建议通过“玩梗”等网络文化形式表达意见和诉求。这提示高校:要建立有效的青年参与机制,关键是把年轻人的网络表达转化为治理实践的有益反馈。这需要深入理解网络文化,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开展对话,形成更接地气的现代化治理方案。
为此,高校需要从三个方面完善青年参与机制:首先,建设互动式治理平台,开设“青年提案通道”,用AI技术将网络文化转化为可行建议;其次,优化“清朗行动”实施机制,把主流价值传播纳入评估体系;再次,推动青年从“线上发声”到“线下行动”的转变,培养其社会治理参与能力。核心是建立“表达—转化—行动”的完整闭环,让年轻人真正成为治理实践的共建者。
(作者张文学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书记,胡霄寒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制度自信融入‘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21BKS131]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30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