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西安交通大学开启科技成果转化全新生态,锻造——

成果转化的“穿针引线人”

发布时间:2025-07-30 作者:本报记者 郑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您甘心让毕生的研究成果落灰吗?它们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啊!”在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赵玉清的书房,该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指着一摞摞获奖证书和专利证书难掩遗憾。这句话触动了退休5年的赵玉清,让他有了重新“出山”的念头。

  此后,该校技术经理人团队从数万项存量成果中筛选出1400余项易转化成果,赵玉清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转移中心”)率先提出构建“基于‘四链’融合的大学产学研新生态”,搭建包含技术经理人、产业经理、投资经理在内的科技经纪人队伍保障体系,为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开启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生态。

  逐渐“被理解”

  “刚开始我只想专注于教学研究,没想过成果转化这回事。”两年前,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郝南京尚未意识到,自己研究的纳米微球竟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之一。这种直径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的现代工业基础材料,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仅微电子领域,我国每年就要进口价值数百亿元的微球。

  技术经理人杨海斌在调研中发现了该技术的巨大市场潜力,主动找到郝南京,捅破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窗户纸”。如今,郝南京已成功转型为科技创业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技术经理人”这一新职业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现在和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更容易被理解了。”技术经理人李亚飞说。

  目前,转移中心已在全国16个省份布局了40个分支机构,组建起一支71人的专职、专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为教授团队和投资机构提供“挖掘—培育—推介”精细化服务。

  随着高校科技加速发展,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主动找到技术经理人想要转化成果。去年,李亚飞平均每月走访专家教授团队近40次,杨海斌则往返西安和无锡超过30次,累计走访172家企业和37家投资机构。

  及时掌握研发动态,将企业真实需求与技术成果紧紧绑定,也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成为可能。

  解开“细绳子”

  2016年,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柴东朗的轻质高强镁锂合金项目终于转化成功,从2003年开始瞄准市场化到2016年应用于小卫星,历时十余年。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意识与专业团队支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多重阻碍:教授仅能依托少量研究生团队推进项目,技术转移人员多为兼职,缺乏专业化、市场化的商务团队协同作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漫长且艰难。

  赵玉清至今难忘的,是他经历的3次创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研究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20余年来,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6代设备,已经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自身时间等原因,赵玉清的“转化梦”一直难以实现,特别是该项技术属于职务科技成果,在知识产权使用权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受到了限制,直到技术经理人团队主动“找上门来”。

  近5年,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西安交通大学在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改革、知识产权交割等方面出台了支持政策,聚焦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为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送上“定心丸”。

  技术经理人张亚男协助成立公司、搭建创业团队、对接企业需求,解开了赵玉清创业路上最后的“细绳子”。2024年,由赵玉清创办的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年,我们将在国内建立20家以上镀膜服务中心。”赵玉清说。

  近年来,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粗绳子”已经解开,但束缚在科研人员身上的一些“细绳子”仍然存在。

  “功底深厚的研发人员、信念坚定的技术转移人员、坚持不懈的产业化人员至关重要,必须打造一个更适合早期项目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态。”在王文看来,技术经理人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科技、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技术甄别、需求挖掘、商务谈判、资源整合等实践能力。

  “2021年以来,我们依托科技经纪人队伍,在陕西就地转化成立了222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融资金额超过4.9亿元。”王文向记者展示了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的丈量单位,正是技术经理人执着追寻的脚步,他们始终在寻找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最佳契合点。

  “补短”“锻长”的日常

  “不了解市场、不了解公司组织架构、没有启动资金,能行吗?”这是大多数高校教师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时的心态。

  “科技成果转化如同一个木桶,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补短板’。”杨海斌说。去年,在他的帮助下,依托郝南京研发的纳米微球技术,微化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不仅获得江阴市550万元人才项目立项,还赢得了西安财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00万元的股权融资。

  从技术成果概念验证到帮助科研人员提升商业认知,从寻找应用场景到洽谈投资与融资,微球走出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如今,杨海斌与郝南京已经成为推进国产纳米微球技术成果转化的“最佳拍档”。

  随着技术经理人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上的全方位介入,在“补短板”之上,“锻长板”同样重要。

  “市场需求匹配和商业化路径设计是最难的。”李亚飞回忆起去年帮助梳理过的钙钛矿项目:“此前该项目已经推进了将近一年,但由于光伏组件市场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且需要的融资额太大,项目陷入了瓶颈。”

  重新评估项目后,李亚飞认为该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生产设备而非组件,这样光伏组件商就从原来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潜在客户。项目亮点更加突出,所需融资额较原先大幅缩减,企业很快拿到首批融资,成功建立起生产线。

  什么样的技术适合转化?技术经理人有一套判断标准,这涉及技术经理人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概念验证”,目的是助推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转移中心提出了概念验证“2+4模型”:“2”是指待验证项目的两项初始条件——高水平研究员、高门槛新技术;“4”是指四项边界条件,即商业认知、应用场景、产品迭代和团队合作。通过该模型,可以标准化、批量化对高校待转化技术加以专业化遴选和商业化验证。

  “学校依托‘6352’工程,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积极建设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和创投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经纪人队伍作用,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超市,为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整合与金融投资等提供高水平服务。学校已与24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92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扎实推动高校院所供给侧和企业、金融资本需求侧的对接融通,努力将创新港打造成常态化实现资本对接成果、技术对接企业的创新高地。”该校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30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