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突破时空瓶颈培育学生实践能力

发布时间:2025-08-01 作者:余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对图书进行编号。学校供图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用地条件紧凑、学校规模大的高密度学校并不鲜见。笔者所在的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就是一所典型的高密度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师生5000余人,占地面积却不到40亩,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周边已无拓展校舍的空地。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指标之一,对学生个人认知提升、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高密度学校而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和建筑空间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课题。我们通过空间重构、课程创新、场景拓展等手段,鼓励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实现了高密度活动空间下的沉浸式劳动实践,从而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空间重构,破解动手实践的场地难题

  对高密度学校而言,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首先要破解的就是场地难题。学校将问题抛出,通过行政务虚会、家校协同专题研讨会、校社共建研讨会、儿童议事会等多项会议和研讨,最终打造出了“立体化垂直分层劳动场景”,在教学楼楼顶、架空层、走廊等闲置区域建设模块化智能种植区,联动科学、数学等学科开展“微空间劳动”。我们在教学楼楼顶打造“生态种植实验室”,通过无土栽培、垂直种植技术实现农作物高效产出;在教学楼走廊空间安装“移动工具墙”,配备可拆卸木工、金工工具包,实现劳动工具随需调用;在架空层打造“可拆卸木工坊”,结合STEAM教育理念,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同时拓展虚拟空间,开发AR厨艺实训、3D木工设计等数字化场景,进一步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面对高密度和低成本的限制,我们在空间重构上尤为注重功能复合及共享。食堂在下午时段转换成了“烹饪教室”,配备便携式厨具和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标准教室通过可移动隔断和智能设备切换,再配备微型水培系统,便成了“种植舱”。我们还打造了“创客间”,集成3D打印、编程设备。同时,我们还联合学校周边商场和餐饮公司,在工作日非营业时段开放后厨、车间等场所作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课程创新,以动手实践牵引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绝非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课堂的补充活动,而是连接知识与生活、认知与创造、个人与社会的关键纽带。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开发层面,我们首先考虑将时间和空间进行碎片化解构,开展了时空折叠式模块化设计。我们将传统的40分钟劳动大课拆解为15分钟的“劳动胶囊”微课,以适应高密度学校碎片化时间需求。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精细操作能力,我们开设了螺丝装配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我们开设了数据标注课程。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科融合,让学生在知识关联中理解劳动的深层价值。比如,我们在科学课中嵌入设备维护劳动,包含显微镜的清洁与校准、饲养小屋的清洗、传感器的调试等;在语文课中结合湘绣、扎染、漆扇等非遗工艺,开展“劳动叙事写作”,以深化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数学课中通过屋顶农场产量统计,开展数据可视化实践。这些做法旨在让学科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探索知识的意义,培育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而这正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式实践活动。我们开设了岗位体验课程,孩子们化身为“小帮厨”,在食堂里学会了如何清洗餐具、摆放餐具,掌握了服务礼仪;开设了“图书小管家”岗位,让他们学习图书分类、编号和修补的方法……每个学期,学生们分年级参与劳动岗位体验,在全方位的体验中培养劳动意识、锻炼动手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纪律性。我们还开设了“四季餐桌”课程,课程上的食材大部分都来自学校的屋顶农场。

  场景拓展,鼓励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提升实践能力

  家庭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此,学校制作了家庭劳动记录表,鼓励学生在家庭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参与劳动。在家长的参与指导下,孩子们学习整理书包、清洗袜子、洗碗、垃圾分类等技能。每个月底,完成劳动任务的学生将在《小荷成长手册》上获得劳动印章,这一做法增强了孩子们劳动光荣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每个学期,学校以年级、中队、读书会和社团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还与社区联动推行劳动服务积分制,学生可通过参与社区清洁、助老服务兑换社区成长积分,用以获取社区嘉年华参与资格、共享图书馆借阅权限等。同时,学校充分挖掘家长的职业资源,如工程师、厨师、产业工人等,开设“线上+线下”的“家长导师课”,形成“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特色家校课程群。

  结合实际校情,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开发五维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构建“责任担当创新思维技能掌握”评价框架,其中,五维指标细化为工具使用、责任意识、问题解决、协作创新、文化理解。这些举措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1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