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十五五”区域教育规划④
“十五五”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重庆将立足直辖市定位、服务国家战略、彰显山城特色、回应民生关切,科学编制教育“十五五”规划,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担当与作为。
锚定目标,抓好规划衔接
重庆教育“十五五”规划编制锚定目标抓好衔接,通过夯实基础、对标战略、彰显特色,构建系统性发展蓝图。
评估“十四五”筑牢根基。开展“十四五”教育规划终结性评估与绩效审计,全面梳理政策执行成效、未完成目标及原因,分析经济社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教育基础数据等核心要素,形成翔实评估报告和问题清单,为“十五五”规划提供实证支撑与决策依据。同时建立优秀经验与遗留问题转化机制,将成功实践制度化推广,把遗留难题纳入“十五五”重点攻关任务,实现承前启后。
对标国家战略确保同步。严格对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重点衔接2027年关键节点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深度融入重庆本地教育强市建设相关规划、八项行动方案及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确保“十五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政策举措与上位规划和战略部署无缝衔接、一贯到底,实现同频共振。
彰显山城特色破解难题。实施“山区库区强校工程”,推广“名校+弱校”“城区校+乡村校”集团化办学,探索“走教联盟”“在线专递课堂”破解偏远学校师资和课程难题,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依托先进制造业中心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城校共生”,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学院,推动“巴渝工匠”海外就业计划。健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体系,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助力创新生态圈提质增效。
聚焦核心,破解发展难题
重庆教育“十五五”规划编制聚焦核心难题,精准施策寻求突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
破解立德树人落地难题。充分运用红岩精神等本地资源,构建“大思政课”重庆实践体系。建立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全过程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刚性落实体美劳教育课时与质量要求,保障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间,延长课间休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顽疾,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破解人口变化下资源优化配置难题。搭建“教育—人口—资源”联动大数据平台,精准预测学龄人口变动趋势。针对生源波动,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前瞻性规划建设学校,探索“小班化教学”“校舍功能转型”“教师柔性流动”等模式,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农村老年教学点,扩大“银龄课堂”覆盖面,深化“家校社共育”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破解回应群众“美好教育”期盼难题。强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持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重点向人口导入区、薄弱区域倾斜。深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和家长焦虑,为教师减负,建立教师减负清单与准入制度,清理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等,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完善“尊师、惠师、强师、严师”并重的激励体系。
破解条件保障与治理效能提升难题。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优化投入结构,向薄弱环节和关键改革领域倾斜,探索多元投入机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升教育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把握节奏,推进规划编制实施
重庆教育“十五五”规划编制正按科学程序推进,通过准备、规划、论证、保障四个环节,周密部署教育强市建设路径。
前期调研夯实基础。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高规格专班,吸纳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骨干及各类学校代表、知名专家,聚焦教育痛点堵点开展深度调研。在26项专题报告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推进“山区库区教育振兴路径”“职教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少子化与老龄化下教育资源优化”“成渝教育协同突破”等专项调研,精准把脉发展难题。
思路框架明确方向。在评估与调研基础上,科学研判重庆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诉求与战略重点,凝练规划基本思路,形成指导性文件,为市级总体规划建议提供高质量教育章节。专班联合业务处室编制详细提纲,突出战略导向(强国强市)、问题导向(破解瓶颈)、需求导向(师生与民生)、特色导向(五大定位)、项目导向(四重清单),确保规划靶向清晰。
文本起草凝聚智慧。规划草案紧扣教育强市总目标,设定各阶段可量化目标,围绕关键领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成”,并谋划“四重清单”支撑。通过“金点子”征集、“云听证”直播等收集师生家长声音,经座谈会、网络问政等广征意见,再充分听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等对规划的咨政建议,强化规划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完善后履行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审议。
落地保障强化执行。构建“1+N+X”体系:“1”个核心保障涵盖思想、组织、队伍等;“N”项重点工程将目标转化为具体项目;“X”维机制建立“年度监测+中期评估+终期考核”闭环,引入第三方评估,监测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负担等指标,动态调整资源配置,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作者邓建中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起草组组长;蔡其勇系该院院长、教授;本报记者杨国良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1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